新标准为发展绿色保险指明方向

日前,中国银保监会发布《绿色保险业务统计制度的通知》,首次明确绿色保险是指保险业在环境资源保护与社会治理、绿色产业运行和绿色生活消费等方面提供风险保障和资金支持等经济行为的统称。《通知》要求各保险公司应于今年12月份起按月开展试报送。

此前,行业内对绿色保险认识并不统一,也缺乏标准的统计口径,监管部门也未提出相关统计要求。这导致绿色保险与其他保险之间的界线非常模糊,绿色保险的评价和考核工作难以推进,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绿色保险的发展。本次发布的《通知》有效扩展了绿色保险的外延与内涵,有助于行业达成共识,为发展绿色保险指明了方向。

接下来,政府相关部门需要继续制定完善绿色保险的认定标准,引导绿色保险健康、有序发展。对于金融监管部门,一方面应鼓励保险公司继续创新产品,另一方面应梳理完善与绿色保险有关的监管制度,做好与相关部门制度之间的统一与协调。

接下来,政府相关部门需要继续制定完善绿色保险的认定标准,引导绿色保险健康、有序发展。对于金融监管部门,一方面应鼓励保险公司继续创新产品,另一方面应梳理完善与绿色保险有关的监管制度,做好与相关部门制度之间的统一与协调。

IRR3.5%增额终身寿“炒停售”,这些人身险大格局变动趋势更值得关注

银保监会《关于近期人身保险产品问题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下发后,已经开始对增额终身寿市场产生显著影响,首先到来的,仍是一波“炒停售”。

该如何理性看待这波炒停售?更重要的是,该如何看待《通报》给行业带来的深远影响?

停售的产品,均为IRR等于或大于3.5%的产品,对于客户来说,某些产品确实是“一旦错过就不再”,但不少业界人士认为,这并不可惜——监管之所以叫停这些产品,不是因为其“收益率太高”,而是因为“产品激进程度与企业实力不成比例,导致未来损害客户合法权益的可能性加大”。

对于一些习惯了以激进产品打市场的中小公司而言,眼下的日子并不好过,个别险企甚至会面临无产品可卖的境地;即便新产品快速上市,也须考虑相对竞争力下降带来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监管部门针对险企进行分级分类监管的思路愈发明确,开始针对越来越多的业务设定更高准入门槛,例如互联网人身险业务方面,个人养老金业务经营方面都是如此,核心目标就是实现险企“有多大能力做多大业务”,防止与自身实力不相称的盲目扩张,进而酿成风险事故。

随着分级分类监管的不断深入,部分实力薄弱的中小险企发展空间势必遭遇进一步挤压,加快业务转型迫在眉睫。

中小险企的另一个发展思路是,增资扩股,提升能力,从根本上增强自身实力,打开发展局面。

总而言之,留给中小险企转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部分险企亟待改变过往的激进产品依赖症,逐渐转向差异化竞争。

2022险资VC/PE白名单出炉!A类管理人增加26家

险资具有资金量大、周期长、稳定性高等优势,是私募股权基金理想的资金来源之一,正在成为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近日,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公布了2022年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分为A、B、C、D四类。其中,A类(80分及以上)126家,B类(70分到80分)17家,C类(60到70分)3家,D类(60分以下)5家。每经记者注意到,在126家A类机构中,红杉、达晨财智、东方富海等知名机构均位列其中,与去年相比,本次获得A类评价的机构比2021年多了26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