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佈了優化疫情防控新十條(以下簡稱“新十條”),對風險區劃定和管理、核酸檢測、隔離方式、保障羣衆就醫購藥需求等方面的舉措進一步優化。當晚,北京市也發佈了優化疫情防控的十條措施,其中包括進返京人員不再查驗覈酸和健康碼。

事實上,“新十條”發佈前,全國多地近期已相繼發佈疫情防控優化調整措施,涉及核酸檢測、就醫買藥、進入公共場所等多個領域。多名專家向《中國新聞週刊》表示,“新十條”是在“二十條”的基礎上向恢復正常生活秩序又邁出了一步,但具體細則仍需要進一步明確。隨着防控措施的放寬,未來一到兩個月,國內或將面對大規模的疫情衝擊。

落實“新十條”仍需配套細則

“新十條”提出,不再對跨地區流動人員查驗覈酸檢測陰性證明和健康碼,不再開展落地檢。除養老院、福利院、醫療機構、托幼機構、中小學等特殊場所外,不要求提供核酸檢測陰性證明,不查驗健康碼。

隨着防疫措施的優化,各類管控措施都在鬆動。12月以來,杭州、長春、上海等陸續宣佈取消“落地檢”措施。12月7日,上海宣佈優化調整來滬返滬人員防控措施,其中提到抵滬後不再實施 “落地檢”“三天三檢”和“第5天進行1次核酸檢測”;未開展“落地檢”“三天三檢”的,不再對其“隨申碼”賦黃碼。

12月7日,江蘇省無錫市、山西省呂梁市等國內多地的交通卡口被陸續撤除。當日,呂梁宣佈,轄區所有高速、國道、省道等交通卡口及汽車站、火車站、飛機場等交通場站撤銷防控站點,不再對跨地區流動人員開展落地檢,恢復正常通行。

《中國新聞週刊》12月7日撥打中國鐵路客服熱線12306,語音最新提示稱,“自即日起,購票、乘車及進出站停止查驗48小時核酸證明和健康碼,各項進京防控措施調整時間另行通知”。另據央廣網報道,12月7日下午,北京豐臺站的核酸查驗設施和落地檢設施已被拆除。進返京旅客不需要掃健康碼和出示核酸證明,也不需要落地檢。

跨地區流動的健康碼查驗、落地檢等要求被取消,意味人們跨地區旅行、工作等變得便利。據同程旅行數據,“新十條”發佈後,該平臺機票瞬時搜索量較前日同一時段上漲438%,火車票瞬時搜索量上漲276%。

同程研究院首席研究員程超功表示,“新十條”的落地將有效釋放年末的商旅、返鄉、探親等剛性出行需求,元旦和春節假期的休閒度假客流也有望強勢迴歸。程超功分析說,國內用戶的搜索主要集中於元旦前後和除夕前一週兩個時段,出行人員主要涉及商旅出行人員、務工返鄉人員和學生。

“即便放寬防疫措施,對新冠疫情的長期監測也不能放棄,同時應該有對應的疫情應急預案。”香港大學生物醫學學院教授、病毒學專家金冬雁對《中國新聞週刊》表示,“新十條”的發佈是積極的,不過當前有些地方的步子已經超過“新十條”,有些地方仍處於嚴格封控的狀態,各地步調差異大,難達成統一。

金冬雁說,現在關鍵問題是,優化措施下的防疫目標和細則應被進一步明確。

德國華裔病毒學家、埃森大學醫學院病毒研究所教授陸蒙吉告訴《中國新聞週刊》,自疫情初始至今,實施防疫措施一直都是爲了降低疫情對少部分高危、脆弱人羣的衝擊,這個目標現在也不應改變。因此優化後的防疫措施也應該基於這個目標。從技術層面看,無論是“二十條”還是“新十條”都需要進一步的配套細則。

如何做好自己的健康第一負責人?

12月7日,“清華大學學生處”官方微信公衆號發文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原副主任馮子健於6日下午在清華大學“春風講堂”系列講座上作了“如何理性面對奧密克戎”的線上專題報告。

馮子健在專題報告上提到,不論政策以什麼樣的形式進行調整,多數人都難免遭遇一次感染。第一波大規模疫情衝擊的到來時間,與不同地區政策調整的方式、調整前的感染者人數、人口流動情況等因素密切相關。根據數學模型測算,當第一波大規模衝擊達到最高峯時,人羣中的感染率可能達到60%左右,隨後會逐步回落到一個平穩期,最終可能80% ~90%的人都會經歷感染。

“高危人羣究竟會付出怎樣的代價、醫療系統需要承擔怎樣的壓力、平時處於危重症的患者是否會遭受疫情衝擊帶來的次生災害,這是需要觀察疫情影響的三個要點。”國內一名公衛專家向《中國新聞週刊》表示,在應對疫情快速發展的時候,不能“一放就亂、一收就死”,而是應該根據疫情形勢的變化,採取適當控制人羣流動等方式“壓峯”,降低疫情高峯期集中感染人數,從而減少對醫療秩序的衝擊。

“由於奧密克戎極高的傳染性,未來幾個月,會出現大規模人羣在同時期感染。”前述公衛專家表示,每個人都要做好自己的第一責任人,同時要保護好老年人羣。

老年人羣仍是當前防疫薄弱環節。據11月29日疫情發佈會介紹,截至11月28日,完成全程接種的60歲以上老年人佔老年人口的86.42%。80歲以上老年人完成加強免疫接種1445.6萬人,約佔80歲以上人口的40.38%。

“脆弱人羣本身對接種疫苗持有懷疑,很多人認爲只要不出門,不接觸人就可以避免感染。但在現實中很難做到完全不接觸其他人羣,因爲很多年輕人會參與社會活動,他們感染後有可能會傳染給家裏老人。”陸蒙吉說,社會層面可以爲這些脆弱人羣做得更多,比如如果與老人、兒童有接觸,應該儘可能提前進行核酸或抗原檢測,尤其在家庭中,外出活動多的年輕人應堅持抗原自測。這些措施大部分人日常生活中可以做到。

馮子健在前述專題報告上指出,確實無法接種疫苗的人,現階段也有一些藥物正在研發,這些藥物的預防感染效果值得期待;另外,未接種疫苗的人羣要儘量減少到人員聚集的地方去,做好個人防護,嚴格佩戴口罩,注意個人衛生,如果家庭成員有感染的,最好適當分開。

“99.5%的人可能不需要去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家庭醫生,醫院發熱門診的醫生,通過電話、網絡或者當面問診就能解決。但是醫療體系必須保證0.5%的病人應該收治在醫院。”12月8日,張文宏團隊在“華山感染”上撰文指出,如不屬於低風險人羣,又同時伴有高熱等症狀,應前往醫院接受醫生進一步評估。

“對於選擇在家隔離和康復的感染者,在保證自己能夠喫好,休息好的同時,還需要學會自己監測症狀、體溫、脈搏、氧飽和度幾項指標。”該文章指出。

12月8日,北京發佈了首個超大城市“陽性居家”指南,該指南指出,新冠陽性感染者爲核酸陽性或抗原陽性,對於無症狀感染者、輕症患者由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全科醫生進行評估,重型精神病、孕產婦、兒童則由專科或保健科醫師進行評估。

指南列舉了11類需要急診就醫的情況,包括服用退燒藥後仍發燒超過38.5℃並持續超過2天;體溫35℃及以下;呼吸困難或氣促等。重型/危重型患者主要臨牀表現爲呼吸頻率大於30次/min,存在低氧血癥,嚴重者出現呼吸衰竭、休克,對於這些患者,需及時轉運至定點醫院。

12月7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印發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療指南》中稱,無症狀者無需藥物治療。

在新冠治療和藥物儲備方面,國家衛健委醫療應急司司長郭燕紅在7日的發佈會上提到,對出現發熱、咽痛、咳嗽等症狀的患者對症治療,比如使用退熱藥、止咳化痰的藥物。普通型或者有進展爲重症風險因素的患者,可儘早進行抗病毒治療,以減少向重症的轉化。此外,不能因爲感染了新冠,就停止基礎性疾病的用藥。

日前,一些自媒體或社交平臺轉載或發佈的信息稱,世界衛生組織方面建議出現COVID-19症狀應避免使用布洛芬,因其會加重COVID-19感染。但實際上,該傳聞與事實不符。

這些網傳消息源頭均爲2020年3月的報道。早在2020年3月19日,世衛組織就曾表態,並不反對COVID-19患者使用布洛芬。世衛組織表示諮詢了治療COVID-19患者的醫生,除限制該藥物在特定人羣中使用的常見已知副作用外,沒有發現布洛芬任何副作用報告。世衛組織最新版COVID-19用藥指南中,也未將布洛芬列爲禁忌或不推薦使用的藥物。

“可以預見的是,隨着防疫措施進一步的放鬆,人們不可避免要面對一波大規模疫情的衝擊,這樣的衝擊可能會在未來一兩個月內出現。”前述公衛專家表示,隨着元旦和春節假期即將到來,人員大規模流動難以避免,這會使整個疫情形勢達到一個高峯,醫療系統和社會上的脆弱人羣將面臨嚴峻考驗。

“對個人而言,要做兩手準備。一方面,做好個人防護不受感染。另一方面,如果感染的話,也要平常心對待,通過居家抗原檢測,一般5~7天可以迴歸正常生活。”金冬雁表示,個人防護迴歸基本,勤洗手、密閉公共場所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等仍應堅持,戴口罩仍然能大大降低感染風險。堅持這些措施,至少能使得疫情峯值減緩一些。

金冬雁表示,從事高危工作、脆弱人羣應儘快接種第四針。他建議,隨着春運即將到來,個人可選擇錯峯迴鄉。返鄉途中,儘量做好個人防護,如儘量佩戴N95口罩等。如在旅途中“中招”,可能需要及時終止旅行,儘量避免到人多的地方走動。

在金冬雁看來,面對大規模疫情暴發,要做好三道防線。一是儘快提高老人疫苗三針接種率;二是國家適當儲備抗病毒口服藥物並及時分發給需要的人羣;三是將方艙改建爲對老年人友善的安養設施以便必要時用於逆向隔離,做好這三點就可以降低高危人羣感染後重症和死亡的比例。

記者:牛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