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發佈中國科研新動態:將植物光合作用引入哺乳動物體內展開治療

北京時間12月8日,國際頂級期刊《自然》(Nature)雜誌以長文(Article)形式刊登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骨科林賢豐醫師、範順武教授團隊與浙江大學化學系唐睿康教授團隊的科研成果。該成果成功從菠菜中提取了具有光合作用的“生物電池”——類囊體,並通過精密的製備技術,在國際上首次實現植物的類囊體跨物種遞送到動物體衰老病變的細胞內,讓動物細胞也擁有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以此敲開逆轉細胞退變衰老的“時光之門”。

據介紹,該項研究團隊開發了細胞膜納米塗層技術,將哺乳動物細胞膜包覆在納米化植物類囊體外層,通過細胞膜僞裝包封的方式巧妙地將植物類囊體種間移植到哺乳動物細胞,成功解鎖跨物種間能量傳遞的“密碼”,實現特異性供應能量,並在動物退行性骨關節炎疾病的治療應用中得以驗證。

爲了檢驗這類“生物電池”是否能逆轉病變細胞代謝狀態,科研團隊選擇了骨關節炎的疾病模型對這類“生物電池”進行“概念性驗證”。歷經一年多的時間, 科研團隊系統地驗證了軟骨細胞膜包封的納米類囊體不僅可以有效地逃避免疫系統清除,同時還能夠被退變的軟骨細胞選擇性攝取。通過體外無創化光照治療,實現精確增強動物退變軟骨細胞內的ATP、NADPH水平並能維持足夠的“續航”能力,從而重塑軟骨細胞的合成代謝,實現動物退行性骨關節炎疾病的治療。

目前,研究團隊已同步遞交了發明專利並着手進行產品轉化。

(總檯央視記者 馬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