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新華網

年輕人在短視頻、直播中感受戲曲唱腔、品味民樂音韻,已是普遍現象。2022年12月8日,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課題組聯合抖音發佈《活態傳承-直播打賞與非遺傳播研究報告》(下稱《報告》)。《報告》指出,非遺從業者通過直播間、短視頻進行文化展演,擴寬創收渠道,獲得觀衆認同;大衆借打賞進行文化消費,助力非遺實現“活態傳承”。

圖爲《活態傳承-直播打賞與非遺傳播研究報告》

《報告》分析,以往非遺傳承以“博物館”式的記錄留存爲主,脫離大衆生產生活。直播、短視頻中,年輕羣體用點贊、打賞、消費等方式表達對非遺的“欣賞”,非遺從業者獲得經濟和物質的雙重認同,激發創作熱情,堅定傳承信心。大衆用經濟活力促發傳播生機,直播打賞成爲非遺傳承的“點金石”,加速非遺傳播從靜態通往活態、從守舊走向出新。

“活態傳承”側重“活水養魚”。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陳昌鳳認爲,傳統媒介時代,非遺傳承以口傳心授爲主,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用戶參與、互動、消費的熱情,觀看電視、瀏覽報紙的受衆即便想助力非遺傳播、實現價值共創,也面臨沒有門路的窘境,吸引大衆參與的“活態傳承”無從談起。非遺傳播活力受限,傳承人容易獲得精神價值與文化價值,較難實現個人經濟價值。

“如今,直播、短視頻平臺豐富了傳承者實現價值的渠道,調動了大衆參與非遺的熱情,打賞、直播帶貨等經濟方式進一步釋放了非遺傳播的活力”,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副教授張錚觀察到。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6月,國家級非遺項目抖音覆蓋率99.74%,相關視頻點贊超94億。過去一年,抖音非遺項目直播場次同比增長642%,平均每天直播1617場,獲得打賞的主播人數同比增長427%,打賞總金額同比增長533%;其中,獲得收入的非遺傳承人數量同比增長34%,非遺好物銷量同比增長668%。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方曉風評價,非遺傳承人相較於其他領域從業者,技能的提升要經歷長期文化積澱與錘鍊,因此更需要大衆給予物質層面的幫扶與價值層面的認同。

資深二胡教師、湖南省音樂家協會會員顏雲玉在抖音直播中,藉助彈幕、視頻連線等方式向用戶講解二胡演奏技巧,許多觀衆用打賞表達對國樂的喜愛,並留言想去劇場看演出。“能隨時收穫來自觀衆的直接反饋,勉勵我要用更優質的內容,來回饋他們”,顏雲玉說。

《報告》統計,2022年,非遺在抖音平臺的日均搜索量是2019年的三倍有餘,相關話題熱度指數較2021年翻了一番。直播打賞作爲新型經濟行爲,在物質層面,傳承者獲得經濟收入,改善生活水平;在精神上,傳承者獲得心理認同與支持,實現個人價值。同時,傳承者可藉助線上引流,帶動線下的文化消費,推動非遺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抖音直播運營總監石敏介紹,抖音先後發起助力戲曲傳承的“DOU有好戲"、助力中國舞普及“舞蹈傳承計劃”、助力國樂傳承的“DOU有國樂”等計劃,幫助演員、從業者打造線上舞臺、獲得收入,服務非遺傳播傳承。

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教授冷凇認爲,互聯網平臺的實踐,也折射出直播行業從秀場直播到內容直播的價值取向變遷,已從內容生態的粗糙、娛樂走向創意、美學,這是平臺、用戶、主播共同篩選的結果。下一步,要繼續秉持“多主體協同參與”的思路,政府、社會、平臺、傳承人多方合力,培養欣賞非遺的審美氛圍,推動非遺走近生活、走向未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