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

【民生調查局】編者按:這裏是民生調查局,見人所未見,調查民生之變。關注你想關注的、你沒關注的,調查你想看的、未看到的。

中新網12月9日電(中新財經記者 謝藝觀)“本是爲了變美,最後幾乎毀容”,這是很多飽受醫美之苦女性的心聲。

這些年,國內醫美行業快速發展,不少人懷揣着變美、變瘦、變年輕的想法走進整形美容醫院,但結果卻不一定如想象中那般美好,爛臉、歪鼻、面部凹凸不平……一些女孩甚至再沒有自信走出家門。醫美行業爲何不美?

資料圖 (圖文無關)。

“所有人見到我都會問,臉怎麼了?”

在山東生活的小貝(化名)至今都後悔去做了醫美手術。

去年12月份,小貝在某整形外科醫院做了超皮秒祛斑手術,手術後臉部掉痂半個月,然後開始嚴重反黑,“整張臉全是斑駁的黑塊,所有人見到我都會問臉怎麼了?”

後續醫生無所謂的態度讓小貝更加生氣,“一開始醫生說3個月左右恢復,後來又說最多半年,半年後還沒好,就只是說讓多做水光促進恢復。10個月的時候我再去找他們,想讓他們診斷下皮膚具體問題,醫生只是讓繼續打水光,也不解釋具體原因,就說反黑和個人體質有關。”

但讓小貝疑惑的是,若是體質問題,爲何臉上有的地方沒有反黑,有的地方反黑嚴重,會不會是醫生的手法有問題?

在與記者溝通過程中,小貝還透露,一起去做超皮秒的朋友,臉部也出現了色沉現象,同樣到現在還沒有恢復。

不只小貝,今年備婚的南南(化名)也“踩坑”了武漢一家整形美容醫院。

“之前通過評分APP看到這家醫院評分較高,還聲稱自己是公立醫院,就選擇了這裏。”南南向記者表示,自己使用光電治療黃褐斑後,臉上出現了斑點面積變大、色沉、紅血絲增多等問題。

除了面部出現反效果,據南南描述,就醫過程中服務體驗也很差,“醫生只會給你發廣告,都不會主動詢問情況,還誘導充值消費,刷酸880元一次,M22(光子嫩膚儀器)全模式1280元一次。”

醫美人羣中,小貝、南南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近日“3人在美容院打溶脂針致皮膚嚴重潰爛”就曾登上微博熱搜。

在消費者服務平臺黑貓投訴上,關於醫美的投訴量衆多,投訴問題集中於虛假宣傳、強迫消費、服務不到位、商品質量問題等。如,某消費者表示,在做鼻子、下巴手術時,躺在手術檯上,院長讓加錢、簽字變更手術方案,手術完成後假醜生硬,返工後下巴又做斜了。她直言,“醫院讓我從真人變假人,假人變次品”。

中新財經記者注意到,近年來,醫美相關投訴處於快速增長態勢。從2015年到2020年,全國消協組織每年收到的醫美行業投訴從483件增長到7233件,增長近14倍;黑貓投訴平臺2021年度醫療美容領域有效投訴量爲26786單,較2020年增長高達122.01%。

資料圖 (圖文無關)。

醫美機構遍地開花 醫師資源卻極度稀缺

從業多年的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整形美容外科主任尹宏宇向中新財經記者表示,當前醫美行業從業人員存在一些不合規的情況。例如,仍有無資質人員私下非法行醫,一方面其技術的合規程度難以考證,另一方面手術的無菌環境以及所用的設備性能、產品質量等無法保證。

“另外,個別的醫美相關操作場所使用的一些注射類等醫美產品,也可能存在資質不清、來源不明等問題。”尹宏宇稱,諸多因素造成了消費者術後效果不滿意,甚至毀容等問題層出不窮。

艾瑞諮詢發佈的《2020年中國醫療美容行業洞察白皮書》顯示,2019年中國具備醫療美容資質的機構約13000家,在合法的醫療美容機構當中,超2000家機構存在超範圍經營的現象。另,超80000家生活美業店鋪非法開展醫療美容項目,爲醫美事故埋下隱患。

醫美機構多如牛毛,但與之形成對比的卻是稀缺的醫師資源。若按非多點執業情況計算,13000家醫美機構醫師的標準需求數量達10萬名,但2018年衛健委統計年鑑顯示整形外科專科醫院醫師(含助理)數量僅3680名。

按照《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負責實施醫療美容項目的主診醫師除應具有執業醫師資格外,負責實施美容外科項目的應具有6年以上從事美容外科或整形外科等相關專業臨牀工作經歷,負責實施美容皮膚科項目的應具有3年以上從事皮膚病專業臨牀工作經歷,此外,還要經過醫療美容專業培訓或進修併合格,或已從事醫療美容臨牀工作1年以上。

需求催生“飛刀醫生”、“假專家”

旺盛的醫美需求和漫長的醫師培養之間的矛盾,導致“飛刀醫生”出現,並由此滋生了大量自稱“醫生、專家”的非法從業者,僅通過非法培訓機構短期速成“無證行醫”。

今年央視“3·15”晚會就曾揭露,號稱“零基礎”“包教包會”的全科醫美培訓班招收學員的門檻極低。在某期聖嘉麗禾全科班中,14名學員來自全國各地,其中沒有一個人有醫學背景,但接受6天的學習後都拿到了所謂的微整形美容師高級證書。

南南雖不清楚爲其操作的醫師是否合規,但她表示,“爲她預約的、面診的和最後做項目的醫師根本不是同一個人。”

醫美儀器真假難辨 低價陷阱“套路”多

除了從業醫師魚龍混雜外,醫美儀器也是真假難辨。

2021年,一條從研發到醫美終端的熱瑪吉黑色產業鏈被上海警方查處。據報道,假冒熱瑪吉儀器售價僅爲每臺2000元至5000元,假冒探頭價格爲每個50元至100元,這些產品最終卻用到了消費者的臉上。

資料圖:遂昌警方聯合當地市場監督管理局,在當地某賓館當場查獲以注射微整形方式涉嫌銷售假藥的犯罪嫌疑人,並當場扣押肉毒素8只、玻尿酸2盒。王一彬 攝

另外,醫美是個“酒香也怕巷子深”的行業,部分醫美機構爲了攬客,通過虛假廣告、編造用戶評價等形式誇大醫美效果,或以“低價”誘導,就醫過程中不斷加價,亦導致消費者體驗極差。

“目前市場上醫美機構的經營者和投資方多數爲非醫療人員,商業運營的出發點與醫療人員的想法會有不同。”尹宏宇表示,這樣就會出現一些情況,比如,聘任的醫師水平參差不齊,易發生擴大宣傳,競爭擾亂市場價格。

“隨着新的廣告法的出臺,醫美宣傳這塊愈加規範,之前未嚴格監管的時候,個別醫美從業人員被包裝成諸如‘第一人’之類的旗號對外宣傳,以達到吸引求美者的目的。”尹宏宇稱。

相關部門出手整治 消費者維權應保存好證據

中新財經記者注意到,近年來,相關部門頻頻出手整治醫美領域亂象,爲醫美戴上“緊箍咒”。

自2022年9月起,市場監管總局等11部門在全國範圍內集中開展醫療美容行業突出問題專項治理行動。市場監管總局8日表示,下一階段,將加強對相關醫療美容機構、生活美容機構等單位、場所的現場檢查,加大查處力度,加強行刑銜接,依法查辦一批情節嚴重、性質惡劣的涉醫療美容違法犯罪案件。

面對越來越多的未成年人加入醫美整容“大軍”,日前《北京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修訂草案)》進行一審,擬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醫美服務。

“最近幾年國家大力整治醫美亂象,行業情況已經改善很多,在這方面,作爲正規專業的整形外科醫生的我們非常支持,我們也希望能有一個規範的、對顧客有利的醫美環境。”尹宏宇說。

雖然監管下,醫美行業有所規範,但消費者由於自我保護意識不足,維權之路困難重重。

小貝和南南都是經歷一番波折,甚至稱要向有關部門投訴,醫院才同意把套餐中沒做的項目全額退回。小貝還透露,“之前有位醫美受害者正在申請醫療事故,她表示,要先去醫院封存病歷,以便後續維權,但我去醫院詢問時,醫院稱沒有病歷。”

在社交平臺上,不少醫美消費者也提到,維權過程中,遇到了醫院拒絕提供病歷甚至篡改等情況。

“消費者在醫美消費過程中,如果遇到權益受損問題,應該及時保存好相關證據,必要的時候可以申請醫療鑑定。”中消協對此提醒稱,爭議發生後及時與醫美經營者協商解決,如果協商不成,可以申請消費者協會或者其他專業調解組織調解,也可向有關行政部門投訴。此外,還可通過申請仲裁或到法院提起訴訟的方式,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