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張明雙    每經編輯 楊 夏    

2020年1月23日10時,武漢全市公交、地鐵、輪渡、長途客運暫停運營,機場、火車站離漢通道暫時關閉。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對一個人口千萬級別的大城市採取的最嚴厲的防疫措施,也反映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性,這標誌着武漢成爲這場疫情狙擊戰的關鍵所在。

全國人民希望瞭解武漢戰“疫”的進展,希望看到武漢人的真實生活狀態。作爲主流媒體,《每日經濟新聞》第一時間組建新冠疫情報道組,多名記者逆行堅守武漢,克服重重困難,在一線發回大量全媒體現場報道,全程參與記錄這一歷史事件。

每經是第一批參與疫情報道的媒體之一。早在2019年12月31日,武漢傳出不明肺炎疫情消息後,每經駐地記者就已深入疫情焦點區——華南海鮮市場、武漢市中心醫院、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進行採訪,發佈了豐富的視頻、圖片、文字報道。

武漢“封城”後,每經5名記者面對疫情感染的未知風險,在武漢組成前方報道組,並與後方疫情報道組數十位採編人員密切合作,對武漢戰“疫”進行全方位報道。

報道組創新新聞形式,從1月23日開始,堅持每日推出一期《我在武漢-每經記者vlog》,直至4月8日“解封”,一期不落地推出了76期。Vlog系列通過視頻形勢,讓外界瞭解“封城”狀態下真實的武漢,記錄了武漢戰疫過程中的多個重要節點,包括離漢通道暫時關閉、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全國首例高齡重症患者治癒出院、方艙醫院建設、應收盡收政策、社區封控與團購、雷神山醫院患者“清零”、武漢“重啓”等重大事件,充分發揮了每經記者在現場的職業精神。

在報道一手戰疫信息的同時,每經報道組也深度思考並積極策劃,聚焦武漢人、患者、戰疫各方人士等的需求。

比如,在武漢戰疫期間,醫療資源集中於新冠患者治療、新冠疫情防控等,在封控背景下,很多非新冠患者面臨缺病牀、缺醫生、缺藥物等困局。對此,每經報道組推出深度稿件,對新冠疫情次生災害的典型案例進行了報道,引起了廣大讀者對非新冠病人收治的關注。

核酸檢測作爲新冠病毒檢測的重要方式,在疫情初期,武漢一直傳出核酸檢測“一測難求”的消息。對此,每經報道組採訪多家醫院檢驗科,並深入第三方檢測機構一線,發現核酸檢測產能供應的矛盾點:醫院檢驗科忙得不可開交,病毒採樣管供應困難,而第三方核酸檢測機構卻存在產能閒置情況。報道推出後,成爲武漢解決核酸檢測資源供需矛盾的助推力。

在這場載入史冊的疫情狙擊戰中,記者看到了許許多多普通人,在危急關頭敢於挺身而出,奮鬥在戰疫一線,爲戰疫勝利貢獻了自己的力量。《每日經濟新聞》既是記錄者,也是參與者,盡到了新聞人在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中的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