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揚子晚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醫師協會介入醫師分會會長、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院長、介入診療中心主任滕皋軍教授團隊,運用國外引進的不可逆電穿孔消融技術,術中採用“新型國產納米刀”,成功爲一名肝臟腫瘤患者施行介入消融手術。該手術的成功實施,標誌着肝臟腫瘤介入手術治療又添新“武器”。

通訊員 程守勤 劉敏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楊彥

據介紹,該患者是一名83歲的男性病人,因“厭油、食慾下降伴小便黃染一月餘”入院,外院核磁共振檢查顯示爲肝臟右葉異常信號,膽管癌可能,肝右葉肝膽管結石,膽囊結石並膽總管結石;磁共振胰膽管成像疑似膽管癌;PET-CT顯示病竈SUV明顯升高,腫瘤標誌物CA199升高,穿刺活檢考慮膽管癌。

滕皋軍院士及團隊會診後分析指出,患者罹患肝內膽管癌,高齡且病情複雜,有房顫伴二度房室傳導阻滯,並伴有高血壓、冠心病,且右側大腦後動脈P2段侷限性重度狹窄,腫瘤毗鄰肝靜脈及門靜脈,行常規腫瘤切除手術或者微波消融手術有較大風險或難以完全消融。

納米刀腫瘤消融治療是腫瘤消融技術中一種新型的、高精尖的技術,不同於以往熱消融技術的滅活機制,在進行組織選擇性消融的同時,不受熱沉效應影響,能夠有效地保存靶組織內血管、神經、膽管、輸尿管等重要組織結構。

基於這種獨特的滅活機制,在進行納米刀腫瘤細胞的滅活治療時,不會出現例如傳統的射頻等熱消融技術在對臨近血管靶組織進行滅活時因爲局部血液灌流的影響而產生的熱沉效應,從而使腫瘤的滅活更加徹底、精準。

11月14日,滕皋軍院士帶領並指導團隊爲該名患者施行了納米刀腫瘤消融手術。患者仰臥位受針,腫瘤最大徑3釐米,沿邊緣布針,間隔2釐米且兩兩平行,消融針針尖暴露1.5釐米,確保消融區域完全包裹腫瘤後,開始進行消融。消融過程中,設備能量場穩定,電壓幾乎無衰減,電流穩定上升,共用時十餘分鐘,消融順利完成,最後退針,進行CT增強掃描,腫瘤呈低密度,周圍可見氣化影,手術宣告順利成功。

滕皋軍院士表示,不可逆電穿孔技術是腫瘤消融最前沿的治療手段,該技術爲無法使用如切除、熱消融等傳統手術方式的特殊部位癌症,如肝門膽管部位、胰頭部位等的患者提供了一種新的治療方式。

研究表明,這種陡脈衝技術還可聯合免疫治療及放化療,進一步提高其治療效果。這不僅爲臨牀治療增添了新的技術手段,同時爲廣大患者提供了新選擇,讓更多的腫瘤患者從中受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