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杭州日報

臨安潛心打造“數據超市”“數據工廠”

推動大數據“傻瓜型”應用、產品化推廣

臨安數字化加工室

文/管光前 葉佳裕 蔣斌

如果有一天您走在路上,突然接到電話或短信,讓您電聯某部門提供一下銀行卡信息,說要給您打錢,您會信嗎?

想必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詐騙。但我們的建議是最好去核實一下。因爲也許,還真有一項政府優撫政策降臨於您。

眼下,臨安區數據資源管理局就牽頭爲退役軍人享受優撫政策打造了一個“無感”智辦應用,首批服務的內容是60週歲以上農村籍退役士兵生活補助發放。

之所以選擇這個內容,是因爲該政策不僅事關退役軍人切身利益,而且人員衆多、時間跨度長、提供證明難,還有一些前置條件需要多部門的數據協同。同時,做這件事也是貫徹省市委有關深化數字化改革的工作要求使然。

爲退役軍人享受優撫政策打造“無感”智辦應用

自2018年國家逐級成立退役軍人事務機構,諸多針對現役軍人、退役軍人及軍屬的優待、撫卹政策陸續出臺。

其中,一些面向老年退役士兵的優撫政策,可能因爲信息不對稱而影響關愛政策的落地和精準“到人”。譬如國家對部分農村籍退役士兵發放老年生活補助的政策,就遇到了政策落地“痛點”。

因爲這一項優撫政策並非所有60週歲以上退役士兵都能享受,還需要符合一些前置條件,如入伍時間、戶籍、社保以及之前未享受過國家定期撫卹補助等。該政策出來後,符合條件的老年退役士兵可能也不會全部知道該政策,退役軍人事務管理部門也不能完全掌握具體有哪些人符合優撫條件。因爲早期的紙質入伍、退役資料以及他們的戶籍、社保、是否死亡等信息可能分別散落在民政、人武、公安、衛健、人社、檔案館、鎮街等單位;受優撫對象的證明材料可能遺失,需要跑多部門、多次查找、多方覈實。而紙質檔案還存在調閱、管理不方便,不利於後期的跟蹤管理等弊端。

2021年3月,浙江省委印發《數字化改革總體方案》,提出要着力提升軍人管理保障數字化應用,因地制宜創新並投入一批滿足退役軍人需求的場景化應用,構建“對象全覆蓋、內容全方位、服務全週期”的退役軍人全生命週期服務管理模式。

基於此業務需求,臨安區數據資源管理局與區退役軍人事務局本着“業務、數據、技術”三融合的原則,推進多跨的智能化響應,以邏輯算法爲“導航儀”,將退役軍人、公安、人社、衛健、民政等部門相關數據歸集至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臺,通過清洗、疊加、碰撞,以“部門跑”、“數據跑”替代“老兵跑”,爲享受政策的目標人羣打造了一個無需見面、無需提供證明材料、“無感”發放補助金的數據產品。

20餘萬張結婚證的求真之路

精準“追蹤”鎖定優撫“老兵”,只是大數據助力保障公民應享權益的應用場景之一。當前,臨安正在做另一款數據產品——婚姻專題庫建設,即婚姻專題數據的全量、全要素歸集和數據化。

爲什麼要做這件事?

因爲它是羣衆辦事要被“刷到”的高頻事項。有三組數據可以佐證婚姻檔案信息的“民生熱度”。

據臨安區行政服務中心各入駐辦事窗口的統計,在所有羣衆辦事事項中,需要提供婚姻信息的有193項;區數據資源管理局的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臺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調用省證照庫婚姻信息的總量將近200萬次,這還僅限於2004年6月以後統一納入數據庫的婚姻檔案的調取數據,不包括對之前沒有入庫的紙質婚姻檔案的調取。

那麼,對紙質婚姻檔案的調取“熱度”怎麼樣呢?

據臨安區檔案館提供的數據顯示,羣衆每年到檔案館裏調用的紙質檔案中,超過八成是婚姻檔案。

一方面,是婚姻檔案極高的“民生熱度”;另一方面,由於不同歷史時期婚姻檔案數字化的不徹底、不充分,導致部分公民在全生命週期裏的婚姻經歷難以形成完整的鏈式閉環,致使當事人提供的婚姻檔案有的不能完整呈現他(她)的婚姻史。

目前臨安涉及婚姻信息管理的部門共有4個,分別是:民政局(保管的是2016年以後的所有婚姻檔案)、檔案館(保存了1957年至2016年間的實體婚姻檔案,其中2004年6月以後的婚姻檔案已完成數字化加工和清洗,歸集至民政部門報省證照庫)、法院(1950年至今的判決離婚、調解離婚的婚姻信息,這批檔案也已經數字化加工,但尚未形成數據化應用)、衛健局(涉及公民死亡後婚姻狀況的變更)。以上4個部門的數據尚未整合和統一歸集,有可能導致任何一個部門提供的“婚姻證據”只能證明涉事人“曾有過”的婚姻經歷,而不能反映其婚姻全貌。

此外,從辦事數源看,夫妻雙方有一方是非臨安籍、沒在本地辦理婚姻登記,也會導致本地居民的婚姻信息出現“漏網之魚”。這些散落在各個部門、不同地域的“信息孤島”和“數據壁壘”,可能會導致隱婚甚至重婚等非法婚姻事件的發生。所以,整合各部門乃至省內、國內的數據,形成“一人一檔”、詳實可信的全鏈條、閉環式婚姻數據,就顯得十分必要。

據介紹,臨安區數據資源管理局正在牽頭把散落在各個部門、不同歷史時期、甚至外域的婚姻檔案做一個全量、全要素歸集。儘量把每個公民全生命週期裏的婚姻檔案數據化,建一個權威的數據庫。

“我區最早的婚姻檔案是1950年6月20日人民法院的一份離婚判決書,這份離婚判決書意義非凡,因爲新中國成立後頒佈的第一部法律,就是婚姻法,而婚姻法的頒佈時間是1950年4月13日,並於當年5月1日起正式實施,也就是說新法施行後不久就有了這份判決書。據統計,區檔案館共存有全區20多萬對夫妻的婚姻檔案。早期婚姻登記是在各個鄉鎮辦理的,當時對存檔和立卷也沒有特別規範,導致那批檔案質量比較差,之前檔案館也曾對這批檔案進行數字化加工,現在看起來仍然不能滿足我們數據化的要求,因此,目前正在對這批檔案進行二次加工,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能把這項工作做得儘量完美。”臨安區數據資源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說,“儘管難度很大,但將來做好了,就是件意義非凡的大事,如果數據進一步清洗後能上傳到省裏的證照庫作爲補充,那以後,不管是臨安本地羣衆,還是與臨安有婚姻關係的外地人,需要查閱調取婚姻檔案證明,只要到‘浙裏辦’上一查就可以了,不必老大遠來臨安開證明。”

全量全要素歸集婚姻檔案,還可以給每個公民的檔案圖譜“畫像”,釐清他們的親情關係網,對推動基層治理也能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把更多的數據產品上架到“數據超市”

作爲數據資源管理部門,成立三年多來,臨安區數據資源管理局在全區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數據資源的歸集、管理、下沉對接、統籌運用,以及服務各部門、鎮街數字化改革等方面,做了大量基礎性、保障性和指導性工作。接下來,還將在積極打通部門間的“信息孤島”和“數據壁壘”,在推進數據全量全要素歸集和共享開放上再下功夫。除了正在打造的退役軍人“無感”智辦應用和婚姻檔案數據的鏈式、閉環管理,將來,還要深入各個領域,研發更多的“傻瓜型”應用、組件和數據產品,上架到“數據超市”,讓各部門各單位、各個應用和有數據需求的社會組織和企業、個人,都能按需所取、取之能用,促進數據產品化推廣。

“一檔通”就是臨安正在做的一款數據產品。隨着辦事窗口合署辦公和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持續推進,百姓、企業辦事的便捷度和“緊湊度”大大改善,但仍有不少辦事所需的相關證明和材料還是得自己到各部門窗口挨個兒去索要。能不能把羣衆、企業“跑窗口”的麻煩也給免了?只要在“首辦窗口”報一下姓名和身份證號碼,相關材料都能一鍵推送?

基於這樣的考慮,臨安區數據資源管理局和審管辦、檔案館、發改局正在攜手推進一項便民利企的舉措——打造“一檔通”數據超市、數據工廠。

把羣衆、企業常辦的1961項高頻辦理事項,歸集到“超市”裏,分別建一個“數據抽屜”。一個“抽屜”對應一件辦理事項,每個“抽屜”都收錄了辦事所需的相關部門材料,然後加載各辦理事項的業務邏輯算法,窗口工作人員只需輸入自然人姓名和身份證號碼或企業法人名稱和統一代碼,相關材料即可彈窗推送,免去羣衆、企業“跑窗口”之累。“一期項目,我們計劃先搞定需要提供5個(含)以上材料的辦事事項,然後再由繁到簡,逐步推進其他所辦事項的一窗受理,一窗辦結。在便民利企的同時營造我區良好的營商環境。”臨安區數據資源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說到創建“一檔通”數據超市,審管辦有關負責人“大讚”:“這實在是一件關係民生的大好事。譬如說環評材料,一打印就是幾百頁;還有審批所用的圖紙,最後用到的也就這麼幾頁……出示這些紙質材料,實在太浪費了。如果建了數據超市,數據共享了,省錢不說,還低碳啊!”

臨安大數據應用,“腦洞”還遠遠不止數據共享。還要讓更多的數據“會思考”“會說話”“能決策”。

如臨安區數據資源管理局已建成的“自然災害專題庫”,就歸集了不同自然災害涉及的專題數據,將其按人、地、物、社(團體、組織)、事(事項、事件)等五個維度進行分類,其中數據精確細化到相關聯的每一個人、每個村社和組織、每一場所和建築、每一應急物資儲備情況和存放點、每一條道路、河道、橋樑以及地質災害隱患點、內澇風險點等時間和空間數據。“一旦遇到相應的自然災害,只要打開‘天目防災’時空一張圖,在其中疊加相關專題庫數據,我們就能知道防災重點部位在哪、那裏住了多少羣衆、哪些人需要轉移,附近避災點在哪裏、有多少救災資源和救援力量可以調配等等。爲第一時間響應和啓動救災,提供科學精準的決策依據。同時,數據作爲一種新型生產要素,市場前景廣闊,我們考慮以此爲鋪墊,積極探索下一步數據市場交易的路徑。”臨安區數據資源管理局有關負責人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