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年底,基金公司的規模衝刺戰如期上演。中國證券報記者調研瞭解到,有基金公司已從11月起調整同業存單基金和中短債基金的銷售激勵政策;也有基金公司開啓旗下債基的大規模宣傳,爲年終的規模衝刺“搖旗吶喊”;多家基金公司還推出旗下明星基金經理管理的權益基金,配合強勢渠道進行推廣。

基金公司衝刺規模的背後有種種考慮,但隨着監管、股東、渠道等方面逐漸淡化短期管理規模排名,基金公司年終衝刺規模的激烈程度已遠不如前。

債基扮演主角

在基金公司的年終規模衝刺中,債券型基金一般都扮演主角。

“某大型基金公司每年都會在年底拿出一隻債基來衝規模,一方面通過大規模宣傳,吸引散戶資金;另一方面也通過相關渠道吸引機構資金,機構資金大多會在來年一季度‘撤退’。”一位業內知情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

據Wind數據統計,2022年一季度末,兩家頭部公司旗下債基基金份額較2021年底均減少超100億份;18只債券基金2022年一季度末份額較2021年底減少30億份到100億份之間;21只債券基金2022年一季度末份額較2021年底減少20億份到30億份之間。

在行業逐漸淡化規模排名的背景下,基金公司年末衝刺規模不再大張旗鼓,而是“暗暗發力”。“有些公司沒有明確提出衝刺規模,但考覈機制卻悄然變化,從11月起開始調整了同業存單基金和中短債基金的銷售激勵方案,目的就是爲了衝刺規模。”一位資深業內人士李華(化名)透露。

“除了基金公司自身對年底衝規模有動力,其實銀行等機構也需要基金公司在年底承接一部分資金,這也在客觀上造成基金公司旗下低波動的貨幣基金、同業存單基金、短債基金等產品在年底出現規模的增長。”有基金公司渠道負責人透露,“衝刺規模的資金大多來自銀行。一些銀行在完成當年的存款任務後,爲了避免當年存款數據過高,從而在下一年揹負過高的存款指標,這部分溢出的資金就會成爲基金公司的‘幫忙資金’,幫助基金公司衝債券基金、同業存單指數基金、貨幣基金等低波動產品的規模。”

明星基金經理上陣

除債券基金之外,作爲基金公司的立身之本,主動權益基金仍是基金公司年末佈局的重點。

“基金公司要想衝刺主動權益基金規模,推出由明星基金經理管理的基金是‘制勝法寶’,再配合強勢點的渠道,纔可以吸引到較多資金。”一位公募基金人士表示。

中國證券報記者梳理認購起始日期在11月至12月之間的新發基金髮現,不少基金公司都派出旗下明星基金經理。例如,嘉實基金推出姚志鵬管理的嘉實積極配置一年持有,11月16日開始募集,11月25日結束募集,募集規模達12.84億元。此外,平安基金將於12月26日起發行擬由明星基金經理神愛前管理的新基金,嘉實基金將於12月22日起發行擬由旗下明星基金經理吳越管理的新基金,廣發基金、銀華基金也分別推出了擬由新生代基金經理鄭澄然和向伊達管理的新基金。

除了主動權益基金,ETF等被動指數基金也是年末規模衝刺的利器。在年末發行的新基金中,ETF、指數基金等佔據近半壁江山。

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除了年底衝刺規模,不少基金公司的考慮是在市場低點佈局新產品,長期可以爲投資者帶來較好回報。“市場明年或迎來反轉向上週期。”一位近期有產品發行的基金經理表示。

“展望明年的市場,權益資產性價比高於固收類資產,建議超配股票。”另一位基金經理表示。平安基金表示,從估值、股權風險溢價來看,當前市場仍處於高性價比的底部區域,隨着內外部風險緩和,市場有望繼續回暖。

淡化規模 着眼長期

基金公司在年底衝規模並不是新鮮事,已成每年都要上演的戲碼,究其原因,多數公司在年底衝規模是因爲有股東考覈。一位基金公司管理層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基金公司股東大多以年度爲考覈週期,基金公司管理規模是重要的考覈指標之一。基金公司管理規模的增長、管理規模的排名等關係到基金公司的年終獎等切身利益,所以基金公司年底衝規模已成業內一個常見的做法。”

同時,年度管理規模也關係到基金公司與銀行等渠道的合作,銀行在選擇合作的基金公司時,基金公司的管理規模也是銀行考察的關鍵指標之一。

此外,基金公司開展創新業務、獲得較好的行業獎項和評級也與公司管理規模存在着一定關係。近年來雖有一些中小型公司開展了創新業務,但一些戰略性新基金的首批產品大多還是由頭部基金公司率先發行,管理規模也是專業機構對基金產品評價的硬指標之一。

不過,基金公司年底衝規模的情況也出現了一些變化。一方面,股東對基金公司在業績、規模方面的考覈更加看重長期性;另一方面,渠道和普通投資者對基金公司的考察也不再唯規模論,銀行等渠道也爲中小基金公司亮綠燈。比如招商銀行推出的“招陽計劃”,就淡化了基金公司管理規模,側重佈局優秀的基金經理。

責任編輯:石秀珍 SF18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