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福州日报

收割机在福清积库村新造的耕地里收割水稻。本报记者石美祥摄

“嗒嗒嗒……”8日上午,在福清市龙田镇积库村下洋片,迎着冬日的暖阳,上百亩金灿灿的稻穗随风“点头微笑”,一台收割机穿梭其中,在新生成的稻田中奏响丰收的乐章。

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长满杂草、土地沙化、乏人问津的荒地。

“这几年福清市产业发展一路高歌猛进,而土地存量紧缺、耕地占补平衡的压力日益增大。”福清市市长吴永忠介绍,一方面,福清需要花费大量资金购买用地指标,另一方面,当地一些水塘、矿坑等荒废土地资源亟待盘活。去年11月,福清在全省率先启动土地整治工作,并生成36个造地项目,新增耕地1200亩以上。

积库村下洋片新增的约120亩水稻田、30亩旱地就是造地项目之一。

“这一片虽然高低不平、杂草丛生,但四周的水渠为农作物生长灌溉提供了条件,我们才决定在这里造地。”龙田镇副镇长杨强说。

造地,并非易事。福建华榕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罗金兴告诉记者,他们在填坑、掘山平整土地后,至少需掘地50厘米,用黏土铺设20厘米厚的保水层,然后用从水田或菜地中剥离的土铺30厘米厚的耕作层。

今年8月18日,在前期充分准备后,种粮大户陈政平受镇村委托,雇当地农户插秧。晚稻“广8优金占”开始茁壮成长,这片希望的田野也成为不少市民游客节假日的“打卡地”。

“今年一亩收成400公斤没问题!”陈政平介绍,“移植”来的水稻田尚未“耕熟”,加之晚种了20天,今年试种的产量还不够突出。明年和后年,这片水稻田的产量将会逐渐提升。

这边水稻丰收,那边30亩的旱地里,红薯也长势喜人。

福清市造地项目负责人、市政府党组成员薛辉算了一笔账:以往福清购买1000亩耕地指标要花费5亿多元,现在每亩造地成本2.5万元,加上管护费等,1000亩地的成本为3000多万元,至少省了5亿元。

同时,造地也修复了生态,美化了乡村,消除了以往一些水塘、矿坑存在的安全隐患,增加了群众的休憩空间。

“最关键的是,镇、村、农户多方受益。”积库村党总支书记薛守才说,政府按照水田每亩3000元、旱地每亩2000元的标准发放管护费,并连续10年向镇、村拨付管护费,这样算下来,每年镇村两级可获得40多万元的收入。此外,按照水田每亩5万元、旱改水和旱地每亩3万元的一次性造地补助标准发放,镇村两级可获得一笔可观的收入。

积库村用来新造水田的荒地中,有近3亩地来自村民薛守文家。“这些地荒废10多年了,一直没有收入。现在政府盘活了,明年统一承包给公司规模化耕种,每亩地每年至少可以收租金七八百元,农忙时还能帮忙耕种,也可以增加一笔收入。”薛守文满怀憧憬地说。

“我们明年还将继续造地千亩以上,持续下好这一盘造福群众、改善生态、节约资金的先手棋!”吴永忠说。(全文共1185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