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贵州日报

激活“神经末梢” 建设美丽乡村

——仁怀探索实施“强组兴村”工程

苍龙街道水塘村庄上村民组“强组兴村”工作队队员组织召开院坝会,收集群众意见,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基层治理。 梁云叶 摄

大坝镇“强组兴村”工作队利用村民闲置房屋建设“百言堂”阵地,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宣传党的好政策。 赵林珊 摄

长岗镇茅坡村“强组兴村”工作队指导群众开展高粱育苗。 肖钰 摄

九仓镇街道社区坡脚村民组“强组兴村”工作队队员帮助群众收割高粱,助农增收。 赵益英 摄

徐春燕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今年以来,仁怀市创新实施“队伍在组成立、阵地在组建设、产业在组发展、自治在组见效”的“强组兴村”工程,以组为单元,推动干部下沉、服务提质,激活群众内生动力、主体作用发挥,探索出一条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新路径,有效激活推进共同富裕“神经末梢”。

■ “三级联动”筑堡垒,组织更有力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我们发现‘撤小村并大村’虽然减轻了行政成本,但服务群众力量不匹配、治理模式不通用等矛盾逐渐显现;乡镇一级年轻干部多,但群众工作能力相对弱,亟须到村组锻炼。”仁怀市大坝镇党委书记张迁表示,村民组是困难最集中、情况最复杂的地方,与此同时又是解决诸多矛盾问题、加快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为此,大坝镇在今年2月份,探索创新了“重心下移、服务下沉、保障下倾”的“下组兴村”工程,并取得一定成效。

在总结推广大坝镇“下组兴村”做法基础上,仁怀市以村民组为单元,创新实施“强组兴村”工程,成立“1+3+N”“强组兴村”工作队——“1”表示一个村民组,“3”表示镇、村、组各派一名同志组成工作队班子领导,“N”表示组里的乡贤、退休干部、管水员、护林员、保洁员、退役军人或党员代表等多名人员。通过镇村组“三级联动”,解决村民组一级无人才队伍的问题。

一时间,由近两万名干部群众组成的1785支“强组兴村”工作队下沉到农村,解决一桩桩、一件件民生事、烦心事、家常事,村组有了堡垒,村民有了依靠。

“我家有四颗星了,但要拿满五星,还得再加把劲哩!”

“对,以后每周都搞一次大扫除,周边公路也要及时清扫,再在院里种点花花草草,争取拿下五星级文明户!”

进入十二月,大坝镇小耳沟村东风组的天气有了些许寒意。在东风组文化广场的公示栏前,村民们正热火朝天地讨论着本季度“星级文明户”评比结果,俨然一副追“星”族的模样。

从与群众议事环境改善、文明提升、低保评议、产业项目,到制定“树立文明新风·共建美丽东风”星级文明户动态管理评比办法,再到出现“人人都出力,乡村更美丽”的乡风文明画卷,是范晓林等“强组兴村”干部历经10个月的工作成果。

而在大坝镇乃至整个仁怀市的其他村组,由于组组都有“强组兴村”工作队,“兴”的好声音源源不断。

大坝镇新田村桃坪组“强组兴村”工作队队员马亨章懂政策,编写了项目申请书,为组里争取到150万元资金,解决了水渠年久失修的问题;

五马镇三元村水木组借着“强组兴村”工作队带来的人脉和资源,一个夏天就建起了精品水果园1个、养殖场3个,还把闲置的村小改建为组级办公阵地和活动中心;

坛厂街道把年富力强的党员干部派到回龙村田坝、堰塘、龙井湾村民组,与村干部、驻村干部、村民组长、联户长、“五老人员”等组建“强组兴村”工作队,入户宣传征拆政策、现场调解纠纷、组织签订合同,保障了金仁铜高速项目的顺利推进。

疫情防控、养老保险、种植订单、建房申报、高粱销售、农村医保、反诈宣传、纠纷调解、民意收集……一支支“强组兴村”工作队,融入基层“接地气”,服务群众“零距离”,建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筑牢了乡村振兴“主心骨”。 

目前,仁怀市功能型党支部(党小组)已实现村民组全覆盖,“强组兴村”工作队走访宣传群众13.25万人(次),组织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230余场(次)。

■ “因组制宜”谋产业,发展更有方

“这是新田组,土地资源不错,我们就整治成了酒用高粱基地;花椒需要有坡度的山地,方便沥水,环路组大片的山坡正好;蜂蜜需要蜜源,我们就在生态良好的长坝组发展起了蜂蜜产业……”从大坝镇驱车前往新田村路上,一条乡村公路,将几个村民组连成了一条线,线上的每个组,土地资源、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不尽相同,但每个组都因地制宜发展起了特色产业。村党支部书记杨万江表示,以组为单位搞发展建设,更能因地制宜,能更好地将每一项资源统筹好、利用好,投入小、见效快。

今年,新田村石坪子组充分发挥该组海拔低、气温高、开春早的地理优势,发展了再生高粱试验田,担任带组干部的李春花和组长杨启雄、队员杨弟波等人见证该地高粱成熟收割得早,又长出再生高粱在头一茬基础上增收过半后,决定明年向组里其他农户推广,一亩将为农户增收一千余元。

“任支书,接到订单了,申仁印务愿意和我们签订82万元的大单子。”“还好致富带头人甘文龙成了‘强组兴村’工作队队员,帮大家一起想办法,找到申仁印务公司,将完不成的订单交给关田酒类包装代加工。”在坛厂街道关田社区油房组,合作社领办的集体经济项目仁怀市关田社区酒类包装厂,在工作队的努力下,一单给合作社带来30多万元的纯收入,为社区群众提供了350余人次临时务工。

在喜头镇卫星村马上田组,闲置的烟草站不仅建起了茶叶加工厂,还在厂内建起了“强组兴村”工作队阵地,设置了文化活动室、工作队活动室、党员群众之家等,方便工作队队员和群众商议事情、开展活动、谋划发展。“现在的生产设备每天可以加工2000斤左右的绿茶茶青,500斤红茶茶青。”喜头镇卫星村党支部副书记游昌坤感慨,将资金、人力、闲置资源投入到组级小阵地,夯实了产业发展基础。

如今,仁怀已建成506个组阵地,使党的温暖、精神食粮、文明新风近距离送到群众身边,通过建强基层组织小阵地,推动构建乡村振兴大格局。

■ “上下联动”强服务,治理更有效

人在组中走,事在组中办。在“强组兴村”工程推进过程中,仁怀市坚持上下联动,自上而下建立“市统筹—镇分派—村细化—组落实”工作调度机制,自下而上建立“组排解—村调解—镇化解—市督办”难题破解机制,闭环推进、上下联动解难题、促发展。

笔者走访了十余个村组发现,每个组都有一本“强组兴村”工作队问题收集化解登记表,详细登记着村民的具体诉求和工作队帮助解决情况。许多组还设立了文明新风树立、志愿服务开展、拒绝恶俗婚闹、禁止野外用火等“组规组约”承诺书、登记表等。有的组为激励村民参与,还创新了志愿服务积分换取生活物品、优先讨论办理村民申请事项等措施,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基层管理自治办法在仁怀得到探索创新。

在坛厂街道楠木村旧场上组,工作队将闲置老村室改造成党群服务站,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与“强组兴村”工程有机融合,打造成志愿者积分超市、志愿者办公室、强组兴村活动室、集体经济办公室、应急救援室等功能室;“强组兴村”工作队探索出听群众“说事”、让群众“议事”、帮群众“理事”、向群众“晒事”、邀群众“评事”即“五事”工作法,充分激发了党员干部群众参与公益活动、环境整治、耕地保护的积极性,共建共享美丽的宜居新村。

在火石镇荣华村街上组,“强组兴村”工作队挖掘出黄桷树精神,盘活老村室,创新打造“自治小分队”,即“一个‘联户长’,两个文明岗,N个志愿者”自治模式,帮助化解矛盾,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

高大坪镇银水村兴龙组工作队倡议实行“公益工”制度,在家群众主动参与公益劳动,外出人员主动出资雇人代劳,疏通水渠保障灌溉水稻800亩。

“以前每个村只有六七名村干部,多的也就十人左右。‘强组兴村’工程充分聚合各类人员,让村民组服务群众力量平均增加5至10人,补齐了服务群众‘有效半径’短板,收集解决问题更加高效快捷,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在大坝镇,“强组兴村”工作队队员赵禹灵告诉笔者,这也让在党建办工作的自己受益匪浅。

据悉,仁怀全市1785支“强组兴村”工作队已收集诉求建议1042个(条),化解矛盾纠纷400余起,办理民生实事576件;300余名年轻干部到组实践锻炼,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共建共治共享的农村“微治理”办法、“一规、一风、一训、一评比”树立文明乡风的活动如雨后春笋,激活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神经末梢”。

遵义市委常委、仁怀市委书记芦忠于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从探索试点到全面推广实践10个月来,仁怀市实施的“强组兴村”工程,起源于基层又推广到基层,是对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积极探索,为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