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貴州日報

通過文化賦能,牛蹄關村生長出不少文化旅遊項目,村民普遍受益。 安順經開區宣傳部供圖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姜雨熙

11月8日,來自貴州省教育廳、省文化和旅遊廳、相關高校負責人齊拉幸福鍾杵,“牛蹄關村實驗藝術節”拉開序幕,作爲“2022年多彩貴州文化藝術節”主體活動之一,當天來自全省的60多位相關人士齊聚牛蹄關村,爲實驗探索文化賦能鄉村獻言獻策、共話發展。

牛蹄關村是貴州省鄉村振興研學基地、貴州省高校鄉村振興校農融合實踐基地、貴州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實踐實訓基地。入選“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是貴州省“十百千”鄉村振興示範工程示範村。

這座因文化而興的小山村,躍於眼前。

傳統布依族幹欄式建築與現代玻璃落地窗相結合的咖啡館,沿着廢棄學校石牆修建的山骨圖書博物館,保留原屋主的老物件甚至將燻臘肉印記作爲設計元素的民宿,可親身體驗一番的蠟染館、造紙坊、音畫唱片館,蒙德里安風格的學生公寓,吸引了全國各地的研學愛好者。

“點杯咖啡,找個角落席地而坐,處處是風景。”安順學院美術師範版畫專業學生羅可,正在爲自己的版畫創作繪製手稿,她說:“這次採風要住上半個月,恰逢藝術節跟志趣相投的人一起交流,肯定是場頭腦風暴,作品定能出新出彩。”

出彩的不單是羅可的作品,村民潘雪的生活也因村裏的變化變得豐盈,“自家老宅子提供給公司改造成了民宿,在公司上班,沒事的時候逛下博物館、去音畫唱片館學習樂器,一年增收上萬元,今年作爲村民代表我們一家敲響了‘幸福鍾’。”潘雪樂呵呵地說。

敲響幸福鍾是牛蹄關村村民們最自豪的事情。幸福鍾是村民在脫貧致富後由大家出資建造的,每當村裏舉辦重要活動,村民有值得慶祝的事,都會第一時間敲鐘向大家報喜。

2022年是幸福鐘響起次數最多的一年。

這一年,牛蹄關村興建並依託山骨圖書博物館、貴州名賢館、貴州民族蠟染館、天人音畫唱片館、十萬個爲什麼科普館等,“博物館羣+產業”研學、文創產品、文化民宿、服裝廠等文化旅遊項目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

貴陽服飾公司老闆在村裏建成民族蠟染博物進行民族服裝、工服加工和高端服裝定製,吸納周邊村民就業;黔東南非遺傳承人定居牛蹄關村打造非遺古法造紙坊,紙品銷往全國;村民利用自種桑葉做的“諸葛桑葉饅頭”“桑葉糉子”“桑葉糕點”贏得好市場,貴陽老闆利用規模種植玫瑰製作鮮花餅賣得好價錢……帶動村民人均增收2萬元。

文化和當地村民產生越來越緊密的聯繫,形成新業態。“文化賦能鄉村振興,讓文化情懷轉化爲生活實際,才能真正生根發芽,文化振興鄉村不僅有框架還要有‘血肉’,農村羣衆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才能得到不斷提升。”安順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幺鋪鎮阿歪寨牛蹄關鄉村建設文化顧問兼創意策劃、文化志願者戴洪向記者分享兩年來的心得。

年初,貴州省高校鄉村振興研究中心在牛蹄關村掛牌;每年舉辦一次的“牛蹄關村實驗藝術節”以鄉村藝術節爲載體,開展鄉村公共藝術創作和鄉村藝術賦能鄉村振興實驗等,不斷探索文藝賦能鄉村建設。

這次的實驗藝術節,正是利用藝術節平臺展示、彙總活動成果,探索打造文化藝術賦能鄉村振興樣板品牌。“兩週時間,我校承辦的粵黔東西部協作新時代鄉村振興主題培訓,也將牛蹄關村作爲實地考察點,組織來自安順市各縣區鄉村振興一線的基層幹部200名學員前往考察,啓發推動更多鄉村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安順學院科研處處長、鄉村振興研究中心辦公室主任石恪說。

文化賦能幸福生活,幸福鐘聲久久迴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