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管超过10万亿美元资产的全球资管巨头贝莱德集团最近遭遇了一件“糗事”。

美国当地时间12月7日,一家名为Bluebell Capital的投资机构发文指责贝莱德集团未能履行ESG(环境、社会、公司治理)方面的承诺,并呼吁撤换其首席执行官拉里·芬克。事件的起因是Bluebell合伙人兼联合创始人Giuseppe Bivona在当日对外发声称看到贝莱德从ESG的角度认可了一些不好的做法,与他们长期标榜的不一致。

“贝莱德曾于2020年对客户作出退出投资动力煤的承诺,当煤炭价格约为76美元/吨时,贝莱德开始讨论撤资;而现在煤价升至380美元,他们就不提环境责任了。目前贝莱德仍然是嘉能可、Exxaro、皮博迪、Whitehaven等煤炭供应商的主要股东,同时还在向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公司注资数百亿美元,我认为贝莱德的煤炭策略与煤炭价格之间存在很高的相关性。”Bivona发文指出。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分散投资的一部分,贝莱德在煤炭投资的金额达到数百亿美元,但占比十万亿美元总资产可以说是很小,但是该项投资两年来创造的利润却高达五倍;而这家总部在伦敦的投资机构仅持有贝莱德0.01%的股权,作为既得利益者,向贝莱德发出ESG挑战,似乎显得不合时宜。不过,该事件却让全球资管机构如何履行ESG的话题引发关注。

“ESG近两年风靡全球各个领域,资管圈也在大力倡导绿色投资。但是在传统能源投资市场,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依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一年多以来俄乌冲突更是加剧了全球的能源需求,作为逐利的资本确实很难一下子完全抽身,只是在践行ESG的过程中,大型资管机构唯有靠自觉设置一些投资规范,毕竟外在的道德约束对资管机构的投资决策构不成影响。”12月8日,上海一家大型资管机构投资负责人黄佳(化名)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指出。

贝莱德的“烦恼”

对于上述事件中Bluebell Capital提出的撤换拉里·芬克首席执行官职位以及重新审查公司ESG立场的两项述求,贝莱德集团在12月8日回应称,Bluebell Capital的建议不符合公司客户的最佳经济利益。

不过,记者梳理发现,贝莱德下半年以来遭遇到股东在ESG上面的“掣肘”不少。就在今年8月,美国能源中心得克萨斯州宣布,正式将贝莱德等10家金融公司列入黑名单,理由是这些公司曾抵制得州化石燃料行业,此举导致得州退休金和当地的其他公共实体抛售原先持有的贝莱德股票;今年11月,美国路易斯安那州财政部长约翰·施罗德在写给芬克的公开信中表示,因其公然反对化石燃料的政策将破坏路易斯安那州的经济,该州撤出所有贝莱德基金;本月初,美国又一工业州佛罗里达宣布,该州财政部将撤回由贝莱德负责管理的20亿美元资金,因为贝莱德公开表示“投资除了要产生回报之外,还要有其它如ESG的发展目标,但这并不是我们签署过的合同内容”。

“近期发生在贝莱德身上的这种冲突,无形间反映出资人(LP)与资管机构(GP)在ESG投资方面的巨大分歧。比如越来越多出资人,尤其是富豪家族办公室要求资管机构迅速退出任何传统能源领域的投资,但资管机构为了确保投资业绩跑赢高通胀,更愿采取逐步退出的策略;此外,一些养老基金与大学基金会出资人要求资管机构递交详尽的投资企业ESG报告,包括这些投资企业每年碳排放减少的具体数量等,但不少资管机构鉴于保护投资企业商业机密的考量,未必会提供如此详尽的数据。但这些矛盾可能导致出资人认为资管机构未能有效落实ESG投资承诺,引发新的投资矛盾。”12月9日,香港海外家族办公室负责人梁美珊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在梁美珊看来,发生在贝莱德与股东之间的ESG分歧并非个例,还有一些海外大型资管机构也面临着ESG发布的烦恼。

“临近年底,越来越多资管机构都要向出资人递交年底ESG投资报告,尽管越来越多华尔街资管机构将ESG纳入核心投资策略,但ESG投资缺乏权威统一的界定标准,导致资管机构之间对ESG投资的理解有着较大差异,目前不少对ESG投资极其苛刻的出资人,主要是家族办公室与个别FOF机构开始聘请第三方研究机构,调查资管机构是否为了提升业绩表现,刻意投资一些存在‘洗绿’行为的上市公司。”梁美珊表示。

不过,也有投资界人士分析指出,贝莱德在全球动力煤市场上的操作并非主动,而是一种“被动”加仓行为。

“贝莱德增持如嘉能可等煤炭供应商股票,是通过持有一系列指数化投资被动持有传统能源上市公司,所以Bluebell Capital本身作为一家投资机构,其指责也变得有些无理取闹,目前多数贝莱德股东方与出资人都力挺贝莱德管理团队,他们认为资管机构全面落实ESG投资承诺绝非一蹴而就的事。就像欧洲面临能源供应风波时不得不加大传统能源的进口,但这不会影响欧洲持续推进清洁能源产能提升的长远规划。”对此,中欧工商管理学院一位曾在海外大型资管机构任职过的客座教授9日对《华夏时报》记者指出。

对于国内资管圈的启示

随着我国“双碳”战略的深入推进,以保险、公募基金为代表的资管机构践行ESG路径从2020年开始也越来越受各界关注,一些大型保险、公募机构也从去年开始每年发布ESG报告。不过这些报告从内容上来看,与海外大型资管的ESG路径仍存差别。

《华夏时报》记者梳理国内一家大型公募机构所发布的ESG报告发现,该报告首先提及的是在产品、人才培养、金融科技转型、养老服务领域等方面的“建树”,其次才提及在绿色投资上投入的资金以及未来加大绿色投资的路径,对于具体投资标的则没有提及。

同时在保险资管市场,今年10月由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联合中央财经大学所发布的《保险资金ESG投资发展研究报告》(下称“报告”)显示,国内超过二十万亿元的保险资金在ESG领域仍然缺乏相关支持政策,如统一的ESG信息披露和评价标准,尚未建立健全规范化的ESG投资和产品标准政策等。

报告指出,“我国ESG投资市场国内外影响力有限,整体投资规模相对较小,ESG相关金融产品种类有限,保险机构的市场参与不足。同时,我国机构加入国际相关可持续组织或倡议的积极性不高,整体影响力和话语权较低;机构ESG投资能力相对落后,ESG仍较少全面纳入机构战略规划、组织管理、投资机制、风险管理和信息披露等;发展初期ESG投资成本较高。”

“国内资管机构的投资策略不会遇到贝莱德这样的窘况,首先国内大型资管机构的股东基本不会出现特别多的股东,在执行投资策略上外界也很难看到具体的信息。就以ESG报告为例,国内资管机构的报告内容也主要是对上而不是对外。尤其是某一个投资项,在最初做决策的时候都是保密的,外界也很难了解到资管机构的投资项目到底是不是符合绿色投资以及ESG的标准。”前述上海资管机构负责人黄佳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保险资管的ESG投资,上述报告也建议从政策监管层面逐步建立完善ESG相关政策制度,规范ESG投资发展;构建ESG投资配套激励机制,加大ESG投资支持力度;完善ESG数据治理和整合,完善ESG投资基础环境;从市场主体层面则建议建立ESG投资目标和战略,分层次分阶段开展ESG实践;强化ESG投资能力建设,全方位落实ESG理念;加大ESG投资产品创新,综合考量本土化因素;鼓励其他市场机构共同完善保险资金ESG投资生态圈,打造市场影响力。

来源:华夏时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