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談到2025年之時,朔爾茨在回答德國媒體提問時說,“我當然要參選”。

德國總理朔爾茨用“時代轉折點(Zeitenwende)”來形容當下。

他不僅在德國議會做報告時這樣講,還以此爲主題在美國《外交事務》雜誌上發表了署名文章。

2021年12月8日,長達16年的“默克爾時代”落幕,在漢堡主政多年、後進入聯邦政府擔任財長的朔爾茨接任德國總理之職,所組成的“紅綠燈聯盟”政府將氣候中立、更加數字化以及精簡官僚機構作爲主要施政目標寫入了聯盟協議。

彼時,德國居民消費指數(CPI)同比增長5.3%左右,2021年德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爲2.6%。各大機構發佈的德國經濟研判皆集中在德國產能因疫情因素被供應鏈擾亂上,但遠景看好。

僅僅兩個半月後,一切都變了。俄烏衝突催發全球能源危機和通脹,高度依賴俄羅斯天然氣的德國也無法倖免。2022年11月,德國CPI同比增長10%,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德國2022年GDP增速爲1.5%,2023年增速爲-0.3%。

執政一週年之際,朔爾茨發佈了視頻播客,並接受了德國媒體的專訪。在其中,他實事求是、客觀地概述了他的政府在執政第一年取得的成就,表示儘管出現了一系列生死攸關的危機,但聯邦政府以前也從未應對過此類危機,目前情況已得到控制。

談到2025年,朔爾茨在回答德國媒體提問時說,“我當然要參選”。他並預測,(紅綠燈)執政聯盟在任期結束前應該會處於有利地位,可以再連任。

還值得指出的是,在上任後接近一年之際,朔爾茨在11月訪華,這也是是疫情發生以來,歐洲國家領導人首次訪華。

朔爾茨選擇“嗡”兩次

進入21世紀,特別是自施羅德政府開始,德國開始大幅進口俄羅斯天然氣,這種政策在默克爾政府下又平穩維持了16年。

“幾十年來,俄羅斯都是歐洲主要的能源供應商,即便在雙方關係最爲低谷時也同樣如此。”巴黎政治學院國際事務學院教授盧西亞尼(Giacomo LUCIANI)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在2011年後德國採取“棄核”政策,雖然下力氣建立可再生能源部門,但天然氣仍被視爲彌合能源差距的良好選擇。俄烏衝突前,天然氣佔德國總能源結構的27%,其中55%從俄羅斯進口。

物美價廉的俄氣支持了德國工業。但在俄羅斯對德國“擰緊閥門”之後,能源價格暴漲引發德國國內數十年來最高水平的通脹。對此,朔爾茨政府應對之策是,不惜代價來保持天然氣流通和企業正常運營。

一方面,朔爾茨政府毫不猶豫地花錢來抵消成本,從補貼汽車司機的汽油價格和公共交通成本,到出臺 2000億歐元能源價格防禦計劃,不惜惹怒歐盟盟友,也要維護德國國內企業的生產穩定。

另一方面,朔爾茨也展開了全球找“氣”之旅。就在本月,卡塔爾和德國達成天然氣長期供應協議,即從2026年開始,卡塔爾每年向德國供應至多200萬噸液化天然氣,協議將最少持續15年。

朔爾茨在《外交事務》雜誌上發表的文章中透露了更多細節。

他寫道,“在2021年12月就任德國總理後,我問我的顧問,如果俄羅斯決定停止向歐洲輸送天然氣,我們是否制定了(應對)計劃。答案是沒有。”

“我們立即開始爲最壞的情況做準備。”朔爾茨寫道,“德國暫停了北溪2號管道的認證,該管道可以顯著增加俄羅斯對歐洲的天然氣供應。”

“2022年2月,從歐洲以外的全球市場進口液化天然氣(LNG)的計劃已經擺在桌面上——未來幾個月,首個浮式LNG接收站將在德國海岸投入使用。”朔爾茨寫道,“爲了彌合德國和整個歐洲潛在的能源短缺問題,德國正在臨時將燃煤電廠重新併入電網,並允許德國核電廠比原計劃運行更長的時間。我們還要求私人擁有的儲氣設施逐步達到更高的最低填充水平。”

“當下,我們的儲氣設施已經完全充滿,而去年這個時候的水平卻異常低。這爲德國和歐洲在沒有天然氣短缺的情況下度過冬天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朔爾茨寫道。

盧西亞尼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歐洲能源危機在今冬得到緩解的可能性較大。除需求下降外,供應端也有利好因素。由於早已制定並實施儲氣計劃,歐盟於8月底就實現了存儲過冬所需天然氣超80%的目標,這比去年同期的水平要高不少。截至目前,這一比例更超過90%。

不過,爲了對抗能源危機,朔爾茨政府也付出了真金白銀的成本。根據德國媒體計算,將其在執政第一年的債務加總後,總額約高達5000億歐元。

朔爾茨甚至造了一個德語單詞來形容德國在此方面的支持:“嗡嗡(Doppel-Wumms)。”

2020年,在擔任財長期間,朔爾茨曾說,要幫助德國“嗡”一下就走出危機(Wir wollen mit Wumms aus der Krise kommen),此次,針對德國的能源危機和通脹,朔爾茨選擇“嗡”兩次。

攜“商業天團”訪華

上任後接近一年之際,朔爾茨在11月訪華。據報道,朔爾茨此前明確表示支持全球化,他稱脫鉤是完全錯誤的道路,德國必須和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開展貿易。歐盟委員會負責經濟事務的執行副主席東布羅夫斯基斯也認爲,與中國脫鉤不是歐盟企業的選項,歐中貿易關係需要更多的平衡和互惠,歐盟應繼續以務實的態度和中國接觸。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10月12日對此表示,我們積極評價歐方有關表態。中方同樣支持全球化,反對脫鉤。在當前世界經濟形勢低迷背景下,堅持開放合作,增強經貿聯繫,不僅有利於中歐雙方,也有利於世界經濟復甦。

值得提到的是,就在朔爾茨訪華前夕,雖然一波三折,但德國政府批准了中遠集團收購德國漢堡集裝箱碼頭24.9%的股份。

隨同朔爾茨一同訪問的還有12位德企高管組成的“豪華”經貿團,包括大衆汽車總裁奧博穆(OliverBlume)、西門子總裁傅樂仁(RolandBusch)、默克集團執行董事會主席葛麗鶴(BelénGarijo)、德意志銀行首席執行官澤溫(ChristianSewing)、巴斯夫歐洲公司執行董事會主席薄睦樂(MartinBrudermüller)和德國生物技術公司BioNtech創始人薩欣等。

此外,在隨行名單上的德國頭部企業還包括寶馬、瓦克化學集團、阿迪達斯、嬰兒食品製造商喜寶(Hipp)、加熱技術公司GeoClimaDesign和德國拜耳集團。

可以看到,此次隨行企業行業主要分佈在汽車、製造、化工、製藥、食品等領域。

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歐洲學會副會長丁純此前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表示,朔爾茨訪華爲中德經貿合作的持續與深化釋放積極信號。鑑於德國在歐盟內部的影響力,這或使歐盟其他國家效仿。

“此外,德國此次訪華,也釋放了一個信號,即儘管德國內部,包括執政聯盟中綠黨等及歐盟、美國都有不少擺脫對華依賴,甚至脫鉤的鼓譟聲音,但朔爾茨總理、德國經濟界等仍希望加強繼續支持全球化,繼續推進與華的經貿合作。”丁純表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