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秦梟 北京報道

近期,美國人工智能公司OpenAI發佈免費機器人對話模型ChatGPT(GPT-3.5系列),模型中首次採用RLHF(從人類反饋中強化學習)方式。模型目前處於測試階段,用戶與ChatGPT之間的對話互動包括普通聊天、信息諮詢、撰寫詩詞作文、修改代碼等。功能如此“全面”的ChatGPT被稱作“最強AI(人工智能)”,面世5天便已有超過100萬用戶使用。

多位業內人士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表示,ChatGPT-3.5發佈之後,5天時間用戶破100萬,速度確實驚人。但這並不是“初始速度”,而是“再次加速”,兩年前GPT-3推出的時候,就已經引發過熱議。之所以再次成爲網紅,除了OpenAI的明星效應之外,核心原因是其進入了一個認知門檻低的領域——文字交流。

五天用戶破百萬

GPT的全稱是“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生成型預訓練變換模型),由人工智能公司OpenAI訓練與開發。經歷多次迭代,ChatGPT是其爲對話而優化的語言模型,處於GPT-3和即將發佈的GPT-4之間。

天使投資人、知名互聯網專家郭濤向記者解釋道,相對以往的人機對話模型來說,ChatGPT可以非常好地模擬人類的聊天行爲,理解能力和交互性表現也更強,並能精準地回答用戶提問,將大幅提升用戶使用體驗。

ChatGPT一經面市,其用途便被廣泛地開發,有人用其寫作文,有人用其作詩,甚至有人讓其寫代碼。由於其富有趣味性,上線5天,ChatGPT的用戶即突破100萬。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也稱:“許多人陷入了該死的瘋狂ChatGPT循環中。”

安信元宇宙研究院院長焦娟認爲,ChatGPT火爆的背後,是終於有一款應用,能滿足用戶去搜索並一次性得到一個接近於滿意的答案的需求。

在《元宇宙》作者李俊翼看來,不久前,AI繪畫軟件就已經非常火爆,但製作和使用圖片依然有比較高的門檻,使用場景和頻次實際上非常有限。而文字交流顯然比繪畫更容易被普通大衆感知,對結果更容易給出客觀評價,響應速度也是不能忽視的體驗要素。在部分人看來,新的GPT已經基本突破了“圖靈測試”的限定,在內心可以把TA當做一個“準人類”看待,這和Siri、智能客服等還是有非常微妙的差異,這種認同不僅形成試用註冊行爲上的火爆,更能引發強烈的思考意願和延展想象。

但是記者注意到,在ChatGPT的使用過程中,並不是所有的回答都能夠讓消費者滿意,甚至會出現一些錯誤的答案。

焦娟向記者分析道,ChatGPT目前的問題,是很難界定好所選取的應用方向,到底是去滿足用戶的“增量信息”需求還是“重要決策”需求。如,我如果要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探究“人在病毒性感冒後,應該採取什麼措施”,ChatGPT能幫我交上去一份非常完美的作業;但如果我真的得了病毒性感冒,ChatGPT的回答,我可能不敢將其用於真實生活中治療病毒性感冒的決策上。

對此,OpenAI的首席執行官Sam Altman回應稱,我們正在試圖阻止ChatGPT隨機編造,現階段讓其與當前技術保持平衡是很棘手的。隨着時間的推移,我們會根據用戶反饋來改進它,相信ChatGPT會變得更好。

商業化爲時尚早

不少網友戲稱,ChatGPT的優異表現,讓文字工作者、程序員等從業者都感受到了威脅,或將取代谷歌搜索引擎等說法不絕於耳。但其商業化的前景目前並不被看好,而且,其上一代產品GPT-3歷經兩年商業化嘗試,也難言成功。

ChatGPT具有廣泛的商業化前景,將推動衆多行業的快速變革,有望在AIGC(利用AI技術自動生成內容的生產方式)、客戶服務、醫療健康、教育、家庭陪護等領域快速落地。但郭濤強調,ChatGPT目前還尚處於發展的早期階段,存在關鍵核心技術發展不成熟、算法模型不完善、理解能力不足、回答問題不夠靈活和對語料庫依賴過多等突出問題,距離大規模的商業化應用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焦娟也持類似的觀點。她認爲,在一些局部領域,確實可以去商業化了。這種“局部”領域,對ChatGPT的要求是能有“增量信息”,而非用於重要決策;故在能“錦上添花”的領域,ChatGPT可以去嘗試商業化。

不僅如此,商業化就意味着收費。Sam Altman說過因爲計算成本實在太高,將來GPT會收費。但從OpenAI開發GPT-3模型開始,到ChatGPT目前都尚處於免費的狀態。

據統計,從ChatGPT進化到ChatGPT-3的過程相當燒錢——參數量從1.17億增加到1750億,預訓練數據量從5GB增加到45TB,其中GPT-3訓練一次的費用是460萬美元,總訓練成本達1200萬美元。

不過,在李俊翼看來,即使要求支付低額費用,新的ChatGPT版本依然會非常火爆。但新技術的商業化不是一錘子買賣,這種註冊收費並不是有效的商業模式。對於新版本,大衆在體驗場景下給出了非常高的評價,可以用“驚豔”來形容,但這並不等於在實用場景中對使用價值的“滿意”。只有在實用場景中提供可持續的價值,商業化纔有堅實的基礎,這還要考慮商業競爭環境,只要有核心玩家堅持免費,直接商業化就無法走通。

李俊翼分析道,大衆用戶長期享受免費文字聊天服務纔是大概率趨勢,就像互聯網搜索引擎一樣,而最終商業模式也會類似,走向廣告和深度細分服務等方向。ChatGPT和搜索引擎的技術原理、數據機制等方面有很大不同,無法直接取代搜索引擎的技術生態位置,但流量入口之爭已經相當鮮明,確實有可能改變搜索引擎的商業價值生態位置。他舉例道,曾經喊過“顛覆教育”的百科、搜索、MOOC,最終都只是成爲教育生態中的普通工具,商業價值到底有多少?網絡科技生態已經非常複雜,ChatGPT只有“文字對話”這個單一價值錨點,目前談論“商業化”還爲時過早。放在現實中思考,身邊每個人都能聊天,能夠無所不聊的,通常都是朋友,而那些能把“聊天”作爲商業模式的,都有誰呢?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也認爲,ChatGPT目前還處於實驗室階段,遠遠未到商業化階段。如果該技術成熟,達到了商業化水平,那麼人機語言交互問題或將不存在,前景極爲廣闊。

警惕泡沫化風險

ChatGPT火爆的背後,其實是大規模預訓練語言模型的發展,在這一領域,國內外也出現了一撥投資人,單筆融資金額甚至高達10億元,其中不乏多家知名投資機構。

郭濤提醒道,當前ChatGTP相關概念已經出現泡沫化現象,例如相關概念股股票大漲、初創企業估值虛高等,隨着ChatGTP、AIGC等相關概念熱度的日益升溫,短期內或將產生大量的泡沫,行業投資者、創業者以及相關的從業者需要警惕風險。

李俊翼則認爲,投資泡沫是必然的,並不可怕,也沒有必要擔心。沒有泡沫的互聯網,死氣沉沉;沒有泡沫的人工智能,呆若木雞。這就像人,誰還沒有些不靠譜的大夢想呢?只要有一萬個人做同一個夢,萬一實現了,那就是整個人類的進步。

“這個領域的長足進步,必須靠泡沫化的投資來支撐。”焦娟也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她說:“是否會泡沫化不是關鍵,關鍵是泡沫化後能否收得了場?怎樣收場?AI在國內,2021年開始進入泡沫破滅期,持續至今,若能有新的技術突破,就收得了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