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首屆2022明文化論壇在昌平明十三陵景區遊客中心舉辦。新京報記者獲悉,本次論壇共設一個主論壇和四場分論壇,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論壇中還有20餘件出土文物是首次與大衆見面。據悉,論壇將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明文化活動平臺,有利於分散於各地的明文化研究力量融合成一個整體,同時,論壇在文化的研究、保護、管理、展示和利用方面強化了協作,將推動理念、經驗和資源的交流與共享。

文化帶交處 明文化是昌平文化發展的寶貴財富

昌平區是北京“三大文化帶”唯一的交會之區,是北京歷史文化名城和文化中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2003年7月,明十三陵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迎來了更爲廣闊的發展前景。而近20年後,爲了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升文化影響力、感染力,推動明文化的研究和文旅融合發展,昌平首屆明文化論壇在明十三陵景區遊客中心舉辦。

新京報記者瞭解到,本次論壇發佈了“五個一”系列行動:原創作品徵集與展覽等一系列文化活動,展示一批文物保護成果和計劃,舉辦一次主題展覽,成立一個智庫“明文化專家智庫”,簽訂一攬子合作協議。此外,論壇全程突出數字化概念,在傳播形式上,重點與頭部網絡平臺建立戰略合作關係,通過各平臺新媒體終端向社會直播論壇實況,並推出多樣化、交互式的融媒體產品,着力提升觀衆參與論壇的便捷度和體驗感。

論壇上,明文化論壇logo和明十三陵世界遺產logo正式亮相,logo用“明”字篆體,以十三陵石像生之“象”變形,寓意“太平有象”。明十三陵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近20年以來,在文物修繕、展覽展示和數字科技應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爲推動中國世界遺產的保護積累了重要經驗,更爲全球相關類型世界遺產的保護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據悉,2023年,明十三陵將迎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週年,並將舉辦一系列紀念活動。活動將促進世界遺產的展示與闡釋,加強世界遺產的公衆教育和傳播。

20餘件出土文物首次與大衆見面

昌平素有“京師之枕”“股肱重地”的美譽,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孕育了悠久的歷史文脈和豐厚的文化資源。而世界文化遺產明十三陵,更是明代恢弘氣象、多彩歷史、燦爛文化的集中寫照。

新京報記者獲悉,本次論壇設置了3個不同的展示區,展示昌平區的明文化資源,分別爲數字互動體驗區、明十三陵歷史文化陳列展示區,以及文物長廊展示區。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在明十三陵歷史文化陳列展示區,通過多方聯動展示着金銀器、絲織品、石構件、玉件和首飾等出土文物珍品60套105件,其中有20餘件文物是首次與大衆見面。

展品中,定陵出土的帝后服飾有禮服與常服之分,彰顯了禮樂內涵和皇家氣派。黃十二章袞服與金絲翼善冠是皇帝在祭祀天地、宗廟、社稷舉行大典時所穿。袞服是最爲華貴的龍袍,十二團龍和十二章紋樣象徵着一切權力於皇帝一身,其緙絲工藝十分少見,每根線直徑僅0.1毫米,一般用的金線在0.16毫米以上。鳳冠是皇后受冊,謁廟,朝會時戴的禮冠,而展出的國寶級文物十二龍九鳳冠則是明孝靖皇后的隨葬品。據介紹,傳世的明代皇后畫像中,她們頭戴龍鳳冠配上金銀珠寶,富麗堂皇,幾乎沒有頭髮外露,這就是明朝女子冠飾的一大特點——滿冠,也被看作皇家權力地位的象徵。

據明十三陵管理中心工作人員介紹,定陵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使明十三陵進一步被社會所熟知。未來,明十三陵將積極發揮世界文化遺產作用,積極拓展發展路徑,打造“明十三陵元宇宙展示區”“明文化主題國際旅遊名鎮”“大明四十村”等專題項目。通過數字賦能、科學規劃,明十三陵持續煥發活力。

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