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新京報評論

期待互聯網診療的大膽探索和深度參與,能夠爲疫情轉型期的民衆提供急需的諮詢與診療服務。

文 | 時本

據國家衛健委網站12月12日消息,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醫療救治組發佈《關於做好新冠肺炎互聯網醫療服務的通知》,明確醫療機構(包括互聯網醫院、開展互聯網診療服務的醫療機構)可以通過互聯網診療平臺,爲出現新冠肺炎相關症狀的患者、符合《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療指南》居家的,在線開具處方,鼓勵委託第三方將藥品配送到患者家中。

相關業內人士表示,“這是政策首次允許互聯網醫療平臺在患者沒有線下就醫的情況下,爲患者提供在線處方服務。這也是爲了適應當前形勢的需要,政策層面做出的重大創新和突破,彰顯了擔當和勇氣。”

該《通知》的一些提法具有前瞻性。比如,這次允許醫生線上爲居家隔離患者和發熱患者開處方,就很有開創意義。

此前,《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第十六條規定,“不得對首診患者開展互聯網診療活動。”但目前來看,在線上尋求醫療服務的發熱患者,以及在家隔離治療的感染者和輕症患者,多數都屬於首診。假如墨守成規,互聯網診療就難以發揮分流這些患者、爲疫情焦慮降溫的作用。

是否應該放寬互聯網診療首診限制,是這兩年業界廣泛探索的一個話題,但始終沒有邁出關鍵一步。如今形勢所需,互聯網診療又突破一道瓶頸難題,證明疫情起到了“醫改加速器”的作用。近兩年,無論是互聯網診療出現井噴式發展,還是網絡售藥渠道被進一步疏通,都可見“疫情催化”的影子。

在防疫政策優化調整、社會上出現一些焦慮不安情緒、醫療資源存在被擠兌風險的背景下,互聯網診療的優勢得以凸顯,迎來了大顯身手的好時機。

因爲無論是大量跟風囤藥,還是到發熱門診排長隊、盲目撥打120,很多時候並非民衆有多緊迫的難題需要化解,有多複雜的診療需要提供,無非問個安心,希望得到一些基本的指導與服務。這些都是互聯網診療所擅長的。

更關鍵的是,互聯網診療無須面對面接觸,可以連通每個移動終端,讓處於社會不同角落的人都有機會獲得便捷的線上診療服務。這些特點,又正好契合了防疫的要求。

與其一味讓發熱門診、120急救中心等線下實體,爲防疫承擔解疑釋惑和基本醫療服務的責任,不如全力疏通互聯網診療渠道,讓互聯網在提供居家診療服務等方面勇挑重擔。根據相關報道,近一週線上“發熱”問診量增長212%,說明互聯網診療在現階段發揮更大作用,也是民之所盼。

當然,互聯網診療還在加速成長過程當中,還很稚嫩,需要得到精心呵護。比如醫生針對居家患者在線開具處方,應避開病情較爲複雜的首診。

此外,互聯網診療與疫情防控,兩者也是“初次相識”。若想做到配合默契,雙方還需要磨合,比如線上診療與線下轉診若想做到無縫對接,還需要探索相應的規則。線上醫生或遠隔千里,線下防疫卻近在咫尺,線上醫生和線下防疫人員之間也需建立緊密聯繫。

創新之難,難在不斷遇到一些新風險、新挑戰,但開創性地化解這些難題,正是創新的意義所在。互聯網診療在線上開拓防疫空間,爲防疫化解線下難題,有利於防範當下可能出現的醫療擠兌現象。

期待互聯網診療的大膽探索和深度參與,能夠爲疫情轉型期的民衆提供急需的諮詢與診療服務,讓醫療服務居家可及,防疫困惑能及時得到專業解答。如此,發熱門診大排長龍、盲目撥打120等現象也勢必將明顯減少。

撰稿 / 時本(醫務工作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