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人航天工程專家、歷任中國航天員中心航天員教員、模擬航天員王一演講

新浪科技訊 12月16日下午消息,由新浪財經客戶端、新浪科技聯合主辦的“2022科技風雲榜”線上年度盛典今日開幕。載人航天工程專家、歷任中國航天員中心航天員教員、模擬航天員王一在主題演講中稱,神舟十四號任務創造了中國載人航天史上多個“首次”。

王一介紹道,神舟十四號乘組被成爲勞模乘組,他們在軌任務安排飽滿,是空間站任務實施以來的“最忙乘組”。任務期間,乘組與地面配合完成了空間站“T”字基本構型組裝建造,經歷了9種組合體構型、5次交會對接、2次分離撤離和2次轉位任務,開展了大量空間站平臺巡檢測試、設備維護、維修驗證、物資管理和站務管理等工作,進行了兩個實驗艙多個實驗機櫃的解鎖安裝,按計劃實施了多項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完成了1次“天宮課堂”太空授課,神舟十四號任務創造了中國載人航天史上多個“首次”。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神舟十四號與十五號實現了首次在軌輪換,以後空間站在軌輪換將成爲常態。中國空間站作爲太空上的第10個空間站,在吸取了和平號空間站和國際空間站的經驗基礎上,形成了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太空之家,而這個家園的安全和舒適,離不開各種硬科技。

具體而言,航天員除了具備良好的自身條件,安全可靠的防護措施更是重中之重,飛行器就是航天員的一級防護裝備。目前我國載人飛行器有:飛船返回艙、軌道艙、天宮空間實驗室、以及空間站,其中空間站航天員主要駐留區域有核心艙、問天艙和夢天艙。

如果飛行器出現意外,如太空垃圾擊穿空間站;飛船着火,航天員的逃生需要依靠防護服。王一介紹道,這是他們的第二道生命保障系統——艙內航天服,可以維持6個小時的生命安全。

王一稱,中國空間站上的航天員有二十多個服裝品類保障他們的生活和安全。其中最爲昂貴的就是飛天艙外航天服,這也是專爲航天員出艙活動研製的服裝,相當於一個小型飛行器。揹包箱裏有很多精密的環控生保設備。

“沒有了氧氣,人只能挺6分鐘。空間站裏的環控生保系統顯得尤爲重要。艙內的環境控制、生命保障、應急生保構成了航天員的第三級別防護體系。”王一表示。

神舟十五號任務航天員要完成15個科學實驗機櫃解鎖、安裝與測試,開展空間科學研究與應用、航天醫學、航天技術等領域的40餘項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

中國空間站有四大優勢領先國際空間站:規模更精煉可組裝、重量比更輕、發電效率更高,是國際空間站的兩倍多、多個空間科學實驗櫃。其中天和核心艙配備有高微重力實驗櫃和無容器材料實驗櫃;生命類的所有相關的實驗櫃都放在了問天艙;夢天實驗艙,配備高精度時頻實驗系統,可以支持相對論、引力物理等基礎前沿研究及全球重力位測量等應用研究。

對於早期的航天飛行,環控生保系統主要任務是存儲和供應,只要保證物資充足、設備安全可靠就達標。到了空間實驗室和空間站階段,主要是利用化學和物理的方法進行循環利用,也就是非生物再生技術。“未來,我們還要開展登月、登火星登長期太空駐留,生物再生技術也早早的被科學家提上了日程。”王一表示。

以下爲演講實錄:

《致敬:中國空間站》

尊敬的各位領導,親愛的朋友們,大家好,致敬中國空間站這場演講我期待了很久,準備了很久~空間站時代的到來,揭開了全民參與航天事業的大幕,今天,就讓我們用新的視角進入中國空間站!

今天的演講我從三個方面爲大家“揭祕”。

首先揭祕中國空間站裏的航天員。

2021年6月17日,中國空間站迎來了它的第一批主人: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網友們稱他們爲喫播組合。

其中指令長聶海勝已經是三上太空,57歲太空遊俠兒身姿矯健。

第二次參與出艙活動的55歲航天員劉伯明,爲我們打開了空間站通往外太空的艙門。一句:哇塞,外面老亮了!驚豔世人。

空間站看起來歲月靜好,但它是沒有硝煙的戰場,對於航天員來說危機四伏。

航天員劉伯明將艙外操作檯從機械臂拆除時,遭遇了“攔路虎”。由於在太空,物體的質心偏高,一米多長的操作檯搖擺不定,加上航天員沒有着力點,操作起來非常費力。這時,劉伯明靈機一動,按之前操作檯出艙時的安裝流程將其逐段分解拆除再進行組裝,在天地完美配合下,出艙活動的既定工作悉數完成。

神舟十三號乘組依然延續了新老搭配原則,把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送入空間站,這個乘組被網友稱作快樂家族,記得他們第一次出艙時,01說:我已出艙,感覺良好;02說:我馬上出艙,感覺良好;03說:我下次出艙,感覺良好……自信幽默,緩解了緊張的出艙氛圍。這也是我國首次女航天員出艙,對於瘦瘦的航天員王亞平來說是一次巨大挑戰。天上6小時,地上十年功,王亞平在地面開展了大量的體能訓練和水下模擬訓練,每次入水都是4-6個小時不間斷,相當於跑一次全馬拉松,可是作爲一位長跑健將,王亞平憑藉驚人的毅力一次又一次堅持下來,男航天員怎麼練,女航天員就怎麼練,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脫穎而出,站在了最高的挑戰臺上。

神舟十四號乘組被成爲勞模乘組,他們在軌任務安排飽滿,是空間站任務實施以來的“最忙乘組”。

任務期間,乘組與地面配合完成了空間站“T”字基本構型組裝建造,經歷了9種組合體構型、5次交會對接、2次分離撤離和2次轉位任務,開展了大量空間站平臺巡檢測試、設備維護、維修驗證、物資管理和站務管理等工作,進行了兩個實驗艙多個實驗機櫃的解鎖安裝,按計劃實施了多項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完成了1次“天宮課堂”太空授課。神舟十四號任務創造了中國載人航天史上多個“首次”,他們是中國榜樣,讓我們看到了中國航天員的擔當與奉獻!

太空不會因爲故事感人,就向航天員敞開懷抱。航天員能夠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憑藉的都是過人的膽識和數十年如一日的堅守。17年未上太空,默默堅持選拔訓練的航天員費俊龍再圓太空夢,24年10次備戰太空的鄧清明終圓太空夢,12年默默無名爲太空的張陸,終於唱着嘹亮的歌曲,衝向了他魂牽夢繞的太空。網友把這個乘組成爲跨界組合,因爲他們不僅多才多藝,三人還都愛好書法,寫得一手好字!其實航天員組織書法學習,不僅是爲了讓他們傳承國粹、提高審美、靜心練氣,更有助於提高他們的臂力、腕力和指力,精確完成儀表和飛行器的各項精準操作,鍛鍊他們的心心理穩定性。

路漫漫其修遠兮,航天員雙向出艙天橋匯。期待航天員三艙出艙,期待航天員解鎖新實驗櫃。

神舟十四號與十五號實現了首次在軌輪換,以後的空間站在軌輪換將成爲常態,明年5月份,神舟十六號乘組即將踏上新的太空征程,你們猜一猜這次會有第三批航天員的身影嗎?經過兩年多刻苦訓練,部分第三批航天員已開始後續飛行任務的針對性訓練,不久的將來,他們將逐漸成爲空間站的主力軍。

太空很神祕,太空很可怕!中國空間站作爲太空上的第10個空間站,在充分吸取了和平號空間站和國際空間站的經驗基礎上,形成了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太空之家,而這個家園的安全和舒適,離不開各種硬科技。

航天員在太空要經歷超重、震動、衝擊、失重、真空、輻射和噪聲等惡劣環境,並不是誰都能承受的,所以我們要在適宜的人羣中選拔訓練出身體好、心理穩定、知識面廣、技能精良的航天員去執行任務。

除了具備良好的自身條件,安全可靠的防護措施更是重中之重。飛行器就是航天員的一級防護裝備。目前我國載人飛行器有:飛船返回艙、軌道艙、天宮空間實驗室、以及空間站,其中空間站航天員主要駐留區域有核心艙、問天艙和夢天艙。

如果飛行器出現了意外怎麼辦?譬如太空垃圾擊穿空間站,譬如飛船着火,航天員如何逃生呢?逃向哪裏呢?答案是防護服。防護服是他們的第二道生命保障系統—艙內航天服,可以維持6個小時的生命安全。

中國空間站上的航天員已經有二十多個服裝品類保障他們的生活和安全。

其中最爲昂貴的就是飛天艙外航天服,這也是專爲航天員出艙活動研製的服裝,相當於一個小型飛行器。它的揹包箱裏有很多精密的環控生保設備。

如果沒有食物,人也許能挺過6周,沒有水能挺過6天,但是沒有了氧氣,人只能挺6分鐘。所以空間站裏的環控生保系統就顯得尤爲重要。艙內的環境控制、生命保障、應急生保構成了航天員的第三級別防護體系。

太空工作任務艱鉅,使命光榮,航天員在空間站階段最重要的任務是建造空間站和開展科學實驗,那些讓人驚豔的太空實驗櫃是無數科學家智慧的結晶。神舟十五號任務航天員要完成15個科學實驗機櫃解鎖、安裝與測試,開展空間科學研究與應用、航天醫學、航天技術等領域的40餘項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

太空授課更是在青少年中影響深遠,爲後續航天人才儲備繼續力量,中國航天事業後繼有人,長江後浪推前浪。

中國空間站有四大優勢領先國際空間站:規模更精煉可組裝、重量比更輕、發電效率更高,是國際空間站的兩倍多、多個空間科學實驗櫃。其中天和核心艙配備有高微重力實驗櫃和無容器材料實驗櫃;生命類的所有相關的實驗櫃都放在了問天艙;夢天實驗艙,配備高精度時頻實驗系統,可以支持相對論、引力物理等基礎前沿研究及全球重力位測量等應用研究。

6答創新技術讓我們的家更舒適,其中包括能量轉化率達到31-34%的砷化鎵電池、大小機械臂聯動、我國自主研發的飛天航天服、

快速交會對接技術、智能生活、以及不斷升級的機器人航天員系統。

太空生活和地面很不一樣。最重要的原因是要克服失重的影響。很多物品都需要用到尼龍粘扣和束縛帶固定。

對於早期的航天飛行,環控生保系統主要任務是存儲和供應,只要保證物資充足、設備安全可靠就達標。到了空間實驗室和空間站階段,主要是利用化學和物理的方法進行循環利用,也就是非生物再生技術。未來,我們還要開展登月、登火星登長期太空駐留,所以生物再生技術也早早的被科學家提上了日程。

爲了保障航天員在太空有序工作和生活,科研人員指定了天地同步每日生活作息表,航天員根據作息表安排一天的工作和生活。

此時此刻,航天員離我們很遠,但是航天技術離我們很近,我們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得益於航天成果的轉化,而如今航天科技依然具有領先性和探索性,在空間站裏,我們把醫學、農業、環控、防護都做到了極致,而這些成果的轉化需要慧眼識珠的你來發掘,讓它發揮更大的價值。

都說創業容易守業難,中國空間站的建設離不開硬科技,而空間站的可持續發展更離不開軟實力。

建造空間站需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所有人都關注航天,是因爲它是國家重點工程,是一項複雜巨系統。

航天員飛天不僅僅是爲了圓夢,更是爲了帶動社會的進步,激發民族的內驅力!

發展航天事業不僅可以增強我國的國防實力、科技實力、經濟實力,更可以增強我們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載人航天工程自1992年啓動,制定了三步走戰略,而第三步就是建立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站,開展較大規模的空間科學技術試驗和應用。

載人航天系統最初有7個分系統組成,發展到空間站階段,已經有14個分系統。在原有的空間應用系統、航天員系統、飛船系統、火箭系統、發射場系統、測控通信系統以及着陸場系統基礎上,增加了貨運飛船系統、長征7號運載火箭系統、文昌發射場系統、空間實驗室系統、光學艙系統以及長征5號B運載火箭系統。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1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中國人開始了太空長征,五十年間,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無人飛行到三人半年,逐步發展壯大,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在中國航天員中心有這樣一句響亮的口號,航天員中心以航天員爲中心,生命保障體系、人機功效體系、安全可靠性都是圍繞着航天員展開的,這就意味着,如果航天員的生命受到威脅,一切歸零。而爲了保障人的安全,各個系統展開了學科跨越、醫工結合,所有的人和設備都有備份。

爲此,各個航天系統展開了有針對性的風險評估與應對。

在航天系統裏有著名的雙想法寶,問題預想、問題回想,爲了能夠確保所有崗位人員想出來,每一個環節都要落實到書面,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統就成了不可或缺的環節。質量歸零是所有一線航天人經歷過的最痛苦的反思,但也是最深刻、最有價值、最快成長的反思。風險,始終伴隨着航天發展的每一步,每一日都如履薄冰,如臨深淵。軟實力並不軟,而是航天人的一種堅韌不拔,不拋棄不放棄!

都說實戰出英雄,爲了任務的順利實施,我們在地面開展了大量的模擬實驗,包括3人62天密閉試驗、72小時狹小密閉隔絕試驗、6人520天模擬火星試驗以及4人180天密閉試驗等。

縱觀中國航天50年,蹣跚學步、步履維艱、努力前行,再創佳績。

人才儲備和人才戰略是我們的制勝法寶,我記得我剛剛參加工作的時候,航天人待遇很低,街頭巷尾傳唱着:搞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但是航天人依然坦坦蕩蕩,闊步前行,如今航天事業舉國關注,人才濟濟,不管是收入還是社會對位都得到了一定的重視,讓我們沒有後顧之憂,更全力以赴。這都得益於國家的政策和社會各個行業的支持,所以我們也願意把寶貴的心得和經驗分享出來,希望全面共贏。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與聯合國外空司、歐洲空間局共同遴選的多個空間科學應用項目正在按計劃實施,第一批共有來自17個國家、23個實體的9個項目成功入選。相關載荷將於明年開始陸續進入中國空間站開展實驗。

探索,是爲了築夢,遠航,是爲了歸途!

致敬奮鬥的時光,致敬爲了理想而奮鬥終生的人,致敬中國空間站。

下一站,太空,願你我同行,感謝各位的聆聽,再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