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汽车行业正在经历百年难遇的变革期。如果说电动化是这场变革的上半场,那么智能化就是下半场。目前,我国已经在汽车电动化方面站到了全球领先的位置,但在汽车智能化上仍存在巨大挑战。

“电动化只是这场汽车革命的序幕。最终实现智能汽车、智慧能源、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的协同融合,才是下一步的努力方向,也是下一步竞争的焦点。”12月16日,在“全球智能汽车产业峰会”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公开表示。

汽车智能化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多种技术和产业的融合。与传统汽车相比,智能汽车的属性、定义、内核等均发生了巨大改变,正在由一个纯机械产品转化为一个由数据决定体验、软件定义产品的移动智能终端。

在此背景下,陈清泰称,未来汽车对传统汽车的颠覆,将使传统零部件体系的50%以上都面临重构。未来,从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电机、电控,到智能化、网联化涉及的芯片、软件系统、计算平台、传感器、控制器、互联网通讯、云控平台、AI算法等软硬件,都成了汽车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芯片和软件又尤为重要。英特尔CEO帕特基辛格曾公开表示,到2030年,芯片成本将占高端汽车物料清单(BOM)的20%以上,比2019年的4%增长5倍。另外,德勤预测,2030年,汽车软件成本占整车BOM的比重将从不到10%增长至50%的水平。

但这两项也正是我国汽车行业的薄弱环节,至今依然面临着较大的“卡脖子”问题。

在芯片领域,全球竞争格局已经基本形成,欧、美、日、韩等掌握着汽车芯片整个价值链。而我国汽车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导致汽车芯片将存在巨大的需求缺口。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在论坛上表示,2022年,我国汽车智能化渗透率超过了30%,2030年这个比例将会达到70%。从智能化的普及速度判断,我国汽车芯片需求将出现爆发式增长。到2030年,我国汽车芯片市场规模约达300亿美元,需求量在1000亿~1200亿颗/年。

为摆脱芯片被“卡脖子”的问题,张永伟建议,当务之急是解决我国汽车芯片的进口依赖问题,目前我国汽车芯片国内供给率不到10%。基于此,行业要尽快推动国产芯片“上车”,要保障国内汽车芯片产能,“现在我国建设14纳米以上的先进产能还面临挑战,但可优先保障28纳米和40纳米成熟制程的产能,这是汽车芯片目前最需要、最合适的产能。”

责任编辑:刘万里 SF01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