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新華社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日前公佈,在成都市中心發現清代寶川局鑄錢遺址,這相當於清代的造幣廠。

據清代寶川局鑄錢遺址考古現場負責人唐彬介紹,該遺址位於成都市人民中路一段西側。經過考古發掘,清代寶川局鑄錢遺址發現窯爐30座、爐房6處、方池6座及排水溝3條,同時出土了數量衆多的坩堝、煉渣和錢幣,錢幣以乾隆通寶爲主,另有少量嘉慶通寶。出土窯爐平面呈狹長方形,爲平地向下開鑿而成,早期窯爐較深,後期窯爐較淺。窯爐內豎向裝填多枚坩堝,坩堝呈炮彈狀,口大底小,高30釐米至40釐米。

爐房及窯爐主要位於遺址東西兩頭,中間地段由牆隔開,中間分佈6個方池,方池內發現大量瓷器及部分澆築後的錢幣及錢樹,可能用作蓄水。西側爐房一線發現多條小路接入爐房,小路以西地面不見燒土及煉渣等痕跡,可能爲辦公區。

唐彬介紹,文獻記載寶川局始建於康熙七年(1668年),雍正十年(1732年)正式開鑄,至乾隆年間最多有鑄爐40座,供地方養官、兵餉、修城之用。他認爲,結合清代光緒年間地圖以及考古發現的窯爐、坩堝及大量銅錢,表明此處應爲清代寶川局鑄錢遺址。據推測該區域遺址鑄錢活動主要在乾隆年間及嘉慶前期,至嘉慶後期已廢棄。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科技考古中心主任楊穎東表示,寶川局錢幣廣泛流通於當時的四川各地,是研究清代鑄幣工藝流程的實物材料。該遺址分佈面積大,窯爐及附屬設施數量多,佈局結構較爲清晰,出土錢幣豐富,爲復原和研究清代寶川局的建置沿革、功能區劃與佈局、鑄幣工藝流程、以及清代成都城的歷史風貌,都提供了重要參考材料。

記者:童芳

圖片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