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成都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在全面贯彻落实优化疫情防控二十条措施和‘新十条’过程中,成都市疫情防控工作已进入新的阶段,‘保健康,防重症’成为防控工作的主要内容。”成都市卫健委副主任黄辉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成都市当前的这一轮疫情发展迅速,给经济社会和市民生活带来一定冲击,部分防疫物资和药品不同程度出现短缺现象。但从最新数据来看,当前疫情形势已出现一些积极变化。

医疗服务有序

重点人群就医能得到保障

黄辉介绍,成都市发热门诊日接诊量已由最高峰的4.2万人次下降至目前的1.8万人次;互联网医院新冠诊疗量已由每日的4800余人次降到2900余人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4小时电话咨询量已由每日的8000余人次下降到6000余人次。目前,成都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有序,重症救治能力配足到位,老幼病残孕等重点人群就医能够得到保障。

共设300家发热门诊

基本满足看病就医需求

黄辉介绍,成都市发热门诊坚持“应开尽开,应设尽设”,不断提升接诊效率。目前,全市共设置300家发热门诊,302家发热诊室和哨点,10363个发热探头。12月1日以来,40余万发热患者就医需求得到有效满足。目前发热门诊体系基本能够满足全市发热患者看病就医需求。

为进一步方便新冠感染者看病就医和咨询需求,成都市近期公布了基层公益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新冠就医咨询电话,每天24小时不间断提供咨询服务;公布了3000余支家庭医生团队的电话号码,通过“网格长+家庭医生团队长”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微网实格微信工作群、家医服务群及上门服务等途径,累计提供抗原检测指导、健康监测、健康咨询、用药指导等健康管理服务37万余人次。同时,全市组织社区工作者、家庭医生等力量,对辖区内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慢阻肺、糖尿病、慢性肾病、肿瘤、免疫功能缺陷等疾病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摸底,建立专门台账进行重点管理。截至12月20日,全市共调查295.68万人,调查完成率达到100%。

34家互联网医院

开具药品约7000单

成都市充分发挥互联网医疗服务的积极作用。12月7日健康成都官微开通“新冠就医咨询”线上服务,全市34家互联网医院已经接入平台,为群众提供在线开具处方、用药指导、药品配送等服务,初步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医疗服务模式,累计为约2.5万人提供线上咨询服务,开具检验检查约500人次,药品约7000单。

同时,积极推进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种。全市规划设置接种点位323个,组建流动接种队190余支,通过设立绿色通道、开设接种专场、启用流动接种车、开通爱心专车往返接送、组织志愿者陪护等多种方式,方便老年人接种新冠疫苗。截至12月20日,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已有312万余人完成全程接种,275万余人接种加强针。

破解买药难

鼓励对布洛芬等药品拆零售卖

目前成都市涉疫药品的供应情况如何?成都市市场监管局药品安全总监白兰彬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目前成都市已组织近100万颗退烧药,近期将通过药店免费发放。同时鼓励对布洛芬等药品拆零售卖,单人不得购买超过5日用量。

对于涉疫药品短缺问题,成都如何保供应?白兰彬介绍主要通过以下四方面进行缓解:

保障本地生产企业的产能释放。成都市目前有14家药品生产企业,可生产38种涉疫药品和医疗用品。为确保企业持续生产,我们积极协调上级主管部门,保障企业原料供应和产能扩大,同时争取成都本地企业研制的抗原试剂早日获批上市。

搭建本土药械产销平台。摸排本地生产企业疫情防控重要药械产品的库存、供应情况,倡导成都本地生产企业优先保障市民用药需求。12月12日-19日,本市生产企业累计向大型零售连锁药店直供感冒类药品207.5万盒。

积极在全国全省调配货源。成都市将指导药品零售企业有针对性地采购重点品种,加大货源组织,以满足群众用药需求。

科学优化药品零售模式。为更好满足广大群众的用药需求,杜绝非理性购药囤药等现象,指导零售药店,对涉疫药品和医疗用品,按照合理用药的数量开展销售。每个品种建议按照常规单次疗程的使用量进行购买,单人购买最多不超过5日用量。鼓励零售药店在不影响药品质量的情况下,对紧缺(如布洛芬等)拆零销售,提高药品供应效率,扩大药品供应覆盖面。

白兰彬介绍目前,要解决市民“购药难”的问题,根本在于扩大产品的市场供应量。成都市药品生产企业有较强的生产能力,以对乙酰氨基酚类药品为例,本地企业的原料药库存充足,可生产成品3亿片以上。随着产能的释放和供应的增加,预计经过2周左右产品的生产上市周期,目前部分药品短缺的情况将得到进一步改善。

随后记者获悉,从12月23日起,成都将通过全市309家药店向市民免费发放超100万片退热镇痛相关药品。市民可凭身份证或社保卡到店,在赠药系统上登记后免费领取,每人限领一份,发完即止(具体发放药品请以门店备货为准)。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赖芳杰 赵奕 周家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