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冯琪)12月29日,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印发《关于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作出系统部署。

《意见》确定了与“双减”工作进度基本一致的非学科类培训治理目标:力争到2023年6月底,各地非学科类培训政策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常态化监管机制基本健全,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到2024年,“双减”三年任务交账时,非学科类培训治理成效显著,家庭支出负担有效减轻,非学科类培训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明显提升。

“双减”政策落地一年多来,学科类培训治理取得阶段性进展。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指出,学科类培训机构得以压减治理的同时,非学科类培训机构问题凸显,一些机构资质欠缺、质量难以保证;一些机构过度营销、抢占市场,无端制造焦虑;一些机构过于牟利、趁机抬价,扰乱了行业发展秩序……这些情况侵害了学生和家长合法权益,对此,人民群众意见很大。

因此,上述负责人表示,在坚决巩固学科类培训治理成果的同时,必须注重同步规范非学科类培训,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和期待,使非学科类培训尽快回归学校教育有益补充的定位,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

实际上,前一阶段在以学科类培训治理为重点开展全面深入治理的同时,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同步部署了非学科类培训治理。

在中央层面,各部门协同发力,教育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市场监管总局研判形势、发布公告、部署排查,体育总局、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出台专项管理文件,加强行业管理。寒暑假期间作出专门部署,开展非学科类培训收费专项排查整治,严肃查处恶意涨价行为。在北京、上海等10个城市持续开展非学科类培训服务市场价格监测,并向社会公布,主动接受监督。此外,先后印发培训材料、从业人员管理办法,均对非学科类机构进行了同步排查整治。

目前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已明确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类别培训机构的相应主管部门。已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台了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的设置标准。

“但是也应当看到,非学科类培训的治理还是初步的,市场上现有的文体、科技等培训约一百种,涉及多个行业部门,亟待进一步规范,需要一个系统的文件来部署指导下一步改革。”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表示。

《意见》指出,要多措并举,精准施策,全面规范非学科类培训,使其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此外《意见》要求,各地要将规范非学科类培训作为重大民生工程进行部署,抓好落地,要对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地方及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问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