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北京動車段北京南動車運用所,兩名工作人員正在檢查復興號動車組車底。本版攝影/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工作人員檢查齒輪箱的油位是否合適。
一級修車間臨修組的工作人員正在給齒輪箱注油。
專項修車間內,一套動車組轉向架被拆下,即將更換新的設備。

隨着春運開始,鐵路客流逐步上升,北京動車段北京南動車運用所的“高鐵醫生”們也變得更加忙碌。爲了確保乘客能安全出行,每隔一段時間,他們就要對列車進行一次基礎體檢,排查故障,也就是鐵路專業中所說的“一級修”;當列車行駛了更遠的里程後或是有部分零件需要維修更換時,就將進入專門的車間進行更復雜一些的“手術”,也就是所謂的“二級修”或“專項修”。

“體檢”

爲什麼要在齒輪箱上寫“合”字?

1月7日晚上8點,數列和諧號、復興號列車正整齊停放在一級修車間的檢修線上等待“體檢”。楊陽是一級修車間副主任,這段時間他和同事每天要檢修40組左右的動車組列車,隨着春運大幕的拉開,他們的工作也變得更加忙碌。當晚他正在檢修庫內巡視,事關安全,一點也馬虎不得。

在一列動車組下方的檢修地溝內,臨修組的幾名工作人員正對齒輪箱油位進行檢查。在齒輪箱上有一個檢查窗口,用手電照射,能清楚看到裏面畫着一個直徑在5毫米左右的小紅點,它的作用相當於油量液位的參考標線,通過對它的觀察就能判斷出齒輪箱裏潤滑油的油量是否合適。

“油太多不利於散熱,油量不足也會影響設備運行,所以必須剛剛好,齒輪箱裏油的液麪最好是處於紅點的中間位置上。另外,我們還需要關注油液是否清澈,比如遇到暴雨、暴雪等極端惡劣天氣時,就會格外注意齒輪箱的呼吸孔內是否有雨雪滲入。”楊陽解釋道,齒輪箱是動車組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裝置,關乎列車能否安全運行。所以,工作人員還需要對齒輪箱的線束、聯軸節等外觀情況進行檢查。

爲了提高工作效率、確保萬無一失,他們還使用了很多小技巧。

比如,齒輪箱注油時的“合字作業法”。齒輪箱注油操作看似簡單,但仍需要四個人進行,從拆到裝都有規範的流程,作業人員、工長、技術員、質檢員都有各自的不同任務,在檢修、檢查完成後,四人分別按照筆畫順序在齒輪箱上做好撇、捺、橫、口的標記,直至寫出完整的“合”字並留存影像後,齒輪箱的注油操作纔算結束。

除了“合字作業法”以外,有時候兩條“線”的作用也不容小覷。齒輪箱上還有非常多的六邊形螺栓,在每條螺栓和緊鄰的齒輪箱框架上都畫有兩條剛好能對齊的標線,楊陽解釋道,這其實就是“防松標記”,一旦兩條線錯位、對不上就證明螺栓鬆動,需要檢修處理。

在檢修庫內,三列動車組停靠在緊挨着的三條線路上,分別是和諧號動車組、復興號動車組和復興號智能型動車組。楊陽望了一眼這三列動車組,感慨道,“中國高鐵的幾代列車今天同框了,希望能一直爲它們守護安全”。

“手術”

爲動車組列車換上新的“飛毛腿”

更復雜的作業近期也一直在進行,走進相隔不遠的專項修車間,一列動車組正停在線上,數排嶄新的動車組鋼輪還裹着保護膜,不遠處的工作人員正手持對講機下達對位指令。當晚,他們需要給這列動車組的部分輪組進行更換作業,首先要做的就是把需要更換的轉向架準確地對到檢修位上。

轉向架是一個鐵路專用名詞,實際上就是一個“小車”。這是一個在構架上裝有兩個輪對的“小車”,大小跟一輛普通轎車差不多,動車組車廂就擱在這種“小車”上,而且可以有一定程度的轉動,這種“小車”被稱爲轉向架。每節車廂下面都有兩個,因爲安裝在車廂下面,乘客纔不容易看到它的“廬山真面目”。轉向架除了支承車廂運行外,還擔負爲列車導向、減震、牽引、制動等功能,高速動車組要跑得快,離不開轉向架這個“飛毛腿”。

不過,轉向架和輪對並非可以一直使用,動車組的鋼輪在行駛中會有一定的自然磨損,超出限定範圍就會影響列車平穩運行,因此需要定期維修或更換。

在動車組的身後,隨着黃色的公鐵兩用車的推動,靜靜停放在線上的列車向前緩慢挪動了起來。此刻,工作人員拿着手臺緊盯着列車的前行,他要觀察轉向架與檢修位是否完全對齊。

後面的工作則更加複雜,經過數名工人的合力拆卸,連接有兩對車輪的轉向架才得以與車體分離。不過憑藉人力是絕無可能搬動的,仍需要使用機械設備將轉向架一點一點挪動到指定的作業區域上,這樣才能進行輪組的更換作業。

“護理”

爲列車“修腳”只需刮下薄薄一層

並非所有磨損都得更換輪對,有時只需要鏇修就能將原本佈滿使用痕跡的鋼輪修復如新

鏇輪組工長張裕良鑽入位於地下的操作檯,任務就是對車輪進行精細化的修復。他正在操作的不落輪鏇牀,正是保障高鐵運行的十大關鍵設備之一,可以在動車組整編組不解體的前提下完成對指定輪組的鏇修作業。

這樣的設備完全是數控機牀,需要通過電腦去調節相關參數。雖然自動化程度很高,但完成好這項工作仍需要經驗和細心,操作前,張裕良首先要打開鏇牀的視窗門檢查輪組是否已經完全對齊,然後才能開始作業。

專項修車間技術組組長白冰告訴記者,動車組車輪相當於列車的“腳”,每運行20萬-25萬公里後,就需要進行一次鏇修,因爲此時,車輪上會出現細微的刻痕與凹陷,就像人的腳一樣,走路多了就會起繭子。不過,修復也是非常精細的,只是輕輕刮下去很薄的一層,有的甚至用肉眼很難分辨。“修復後的車輪更加平整光滑,有助於輪軌間的配合,對旅客來說,能感受到列車運行時更加平穩。”白冰說。

晚上10點,夜幕更深,星光下不時有列車進出檢修庫,工人們手上的活兒並沒有停下來的意思,反而幹得更麻利了。當被問及車間幾點下班時,白冰笑道:“爲了保障春運,我們現在是24小時作業,人員輪班交替,車間內一直有人工作,不捨晝夜。”

新京報記者 裴劍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