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专访农行个人金融部总经理孙宁:发挥个人养老金补充养老功能

随着个人养老金先行城市范围扩大或放开,公众政策普及、服务普惠、产品普适等工作任重道远。

在中国人的传统养老观念中,“储蓄养老”和“养儿防老”一直占据主流。随着我国社会发展步入“低人口出生率”阶段,“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受到了较大的冲击。

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2022年11月25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相关部委联合宣布,个人养老金制度在北京、上海、广州、贵阳等36个先行城市或地区正式启动实施,各家试点银行积极响应、争先布局。

如今,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已经满一个月,市场的反应如何?商业银行在系统建设、建章立制等方面做了哪些筹划和探索?第一财经近日专访了中国农业银行个人金融部总经理孙宁。

农业银行个人金融部总经理孙宁)

提升国民个人养老意识,构建多支柱体系

第一财经:截至2022年6月末,农业银行个人客户总量达8.59亿户,处于行业第一梯队。结合自身工作经验,请谈谈对养老第三支柱的理解?

孙宁:当前,我国逐渐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末,我国65岁以上人口突破2亿人,占比14.2%。“未富先老”、低生育率、劳动人口数量下降等问题逐渐凸显。“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金未来可能难以支撑较高的养老质量,“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的投入可以成为国民养老的必要补充和重要保障。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美国,截至2021年末,其养老第三支柱IRA(Individual Retirement Account,个人退休账户,与我国个人养老金类似)账户总资产规模高达13.9万亿美元,占其当年GDP的60%。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国民养老金融意识不强、计划性不够、储备不足的问题相对突出,包括个人养老金在内的养老“第三支柱”整体还处于起步阶段。

在发展“第三支柱”的过程中,我们需引导大众逐步树立个人养老意识,科学规划养老金融需求,比如对年轻客群倡导“早投资,享养老”,提早为养老生活多做一份储备,也可适度参与权益类资产占比较高的养老产品;对中年客群,在引导稳健养老投资的同时,也要着重强调个人养老金的节税功能等。

第一财经:个人养老金制度在11月正式落地了,作为“第三支柱”的重要制度安排,个人养老金具备哪些意义和优势?

孙宁:首先,“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的投入可以成为国民养老的必要补充和重要保障,这一点前面也提到过。

第二,个人养老金参加人可以享受个人所得税递延纳税优惠。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率从0~45%不等,税前月收入在8000元以上的,税率≧10%,这部分人群按个人养老金政策可以享受缴费期税前扣除,领取时再按3%优惠税率缴纳,这样每年缴存的这12000元,简单理解就是可以享受≧7%的年化收益;而且是年年缴存、年年可享。如此之高且稳定的“回报率”是一般市场化投资标的难以比拟的。

第三,个人养老资金的投资运作模式具有独特优势:一方面,个人养老金是国家重要制度安排,必将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瞩目,各家专业机构都会对投资产品的运作安全、标的规范、侧重长期保值有所安排,因此市场表现可期。另一方面,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封闭运行”的特点会带来显著的“复利效应”,通过一套成熟的计算方法,可以帮助客户大致演算出不同情况下的投资收益和节税收益,让参加人“心明眼亮”。

发挥个人养老金“补充养老”功能

第一财经:个人养老金账户落地满一个月了,据观察,已经开个人养老账户的这些投资者中,更倾向于哪一些个人养老产品?

孙宁:中国长期以来就是一个高储蓄率国家,“储蓄养老”或“类储蓄养老”的观念短期内不会弱化。据“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发布的《中国养老金融调查报告2021-2022》显示,银行存款、理财产品仍是公众进行养老财富积累的主流方式,对于其他风险较高可能获利也较高的养老金融产品配置意向相对有限。即便在通过税收优惠方式激励投资者参与养老金融市场的情况下,调查对象仍然更加偏向于银行理财、储蓄这类风险较低、收益相对稳定的产品。这和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的感受是比较一致的。

第一财经:如果从这一客观现状出发,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启动实施,对居民资产配置会带来哪些积极影响?

孙宁:首先,引导国民树立“个人积累养老”观念。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启动实施标志着中国养老保障体系将从以第一支柱为主要方式,逐渐向以三大支柱协同发展的养老金体系过渡,将从国家制度安排、社会舆论导向、商业银行宣教等各个维度多管齐下,有效引导社会公众树立起“自行缴存、自由投资、自享收益、自担风险”的个人养老投资理念,在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职业)年金之外再增加一份个人积累。在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新时代,虽然个人养老金制度刚刚起步,但毫无疑问的是,借助这一重要制度的启动,未来将有更多人群被纳入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中,让国民养老生活更有保障、更有质量。

其次,引导固化定期定额投资理念。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每年缴存额度不超过12000元,在达到规定条件前不得领取、封闭运行,这一系列制度安排,对于引导国民建立定期定额投资理念,遏制“散户式”投资冲动,享受复利效应红利,将发挥出巨大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再次,引导规划科学的投资计划。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可购买个人养老储蓄、理财、基金、保险等产品,投资品种各有利弊,重点还是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资产配置,通过对投资偏好、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不同搭配,结合个体的健康状况,形成对养老目标的可靠保障。

例如,对于已经拥有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职业)年金保险的人群,参加个人养老金更多的是期待进一步提升养老质量,可以适度投资一些权益类占比较高的投资品种;如果更加看重个人养老金基础性、补充性保障作用,参加人应选择风险较低、收益稳健、固定收益类资产占比较高的养老产品等。

第一财经:为推动养老第三支柱的发展,在过去长达两年多的筹备酝酿时间里,商业银行在系统建设、建章立制等方面做了哪些筹划和探索?如何迎接下一步试点城市的扩容?

孙宁:以农业银行为例,我们搭建起了O2O联动互通的“矩阵式”服务体系,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有温度的服务、有广度的渠道、有深度的产品和有力度的优惠。在账户功能和产品服务方面,目前已开放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开立、缴存、领取、公募养老基金投资、储蓄等服务功能,并将陆续提供经金融监管机构确定的理财、保险产品的交易、咨询等服务;在渠道服务方面,打通了柜面、掌银、移动营销、微信公众号、微银行等服务渠道,上线了掌银个人养老金专区;在推广服务方面,免收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年费、账户管理费、短信费、转账手续费等,还投入大量财务资源,开展了系列主题推广活动,把贴心实在的优惠给到广大参加人,吸引更多公众了解政策、享受政策,协助政府把这项惠及民生的政策推广好。

个人养老金系统开发工作量大、关联方多、复杂度高,对信息流、资金流的准确性、时效性有着极高的要求。这需要银行注重突出金融科技引领服务创新。我们前期调动分布于全国各地五大研发中心的骨干科技力量,推进系统开发工作,成为四大行首家具备柜面开户能力的银行,并率先通过了人社部信息平台和相关行业平台的核验,在个人养老金服务正式启动后,我们独有的“行内渠道+开放银行”系统服务架构运行稳定、体验流畅,经受住了大量客户集中申办的考验。

目前,个人养老金服务先行城市虽然以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为主,但也涵盖了山西晋城市、甘肃庆阳市、云南玉溪市、山东东营市、江苏苏州市以及福建省各地市。农业银行点多面广、服务城乡的优势能够很好地兼顾城市差异和客群差异。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个人养老金制度启动实施、先行先试,是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关键举措,同时也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未来,随着个人养老金先行城市范围扩大或放开,公众政策普及、服务普惠、产品普适等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将紧随相关政策推进步伐,紧跟监管部门工作部署,紧盯广大老百姓服务需求,在现有产品、渠道、推广服务能力的基础上,兼顾城市差异和客群差异,进一步完善系统功能,做优流程体验、做好消费者权益保护,助力构建更为亲民、更为完善、更为规范的养老金融服务体系,把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体现好、落实好。

另外,个人养老金事关广大群众切身、长远利益。商业银行要时刻绷紧消保这根弦,坚持将消保工作与个人养老金业务推广同研究、同部署、同推进,“用心、用力、用情”做好消费者权益保护,切实履行主体责任,积极落实监管要求,严格禁止宣传推介误导行为,尊重客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做好消费者投资风险提示,及时回应客户的各种咨询和关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