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初,IPO(首次公開募股)市場正在發生一些新的變化。

近日有消息稱,證監會對主板申報做出上市行業限制,明確“紅燈行業”如食品、防疫、白酒等不能申報,“黃燈行業”包括家裝、電器等頭部企業纔可申報。

不過,《財經》記者採訪的多位投行人士表示,並未收到監管層的正式發文。

實際上,各個板塊對上市的行業要求確實有一部分限制。“有些行業明確被限制上市,比如教育。但也有一些沒發文,不過大家對一些行業被限制已經形成共識,比如殯葬業。”南方一家券商的投行人士王凱(化名)表示。

北交所在IPO審覈標準中就明確提出,禁止金融業、房地產業,產能過剩行業或《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中規定的淘汰類行業,如不符合環保要求行業,以及學前教育、學科類培訓等企業上市。

2022年12月30日,深交所發佈了《創業板企業發行上市申報及推薦暫行規定(2022年修訂)》(下稱《暫行規定》),明確禁止產能過剩行業、《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中的淘汰類行業,以及從事學前教育、學科類培訓、類金融業務的企業在創業板發行上市。

“對某些行業上市進行限制的現象,其實業內一直存在。這種限制並非一成不變,監管層會根據國家政策進行動態調整。”一位資深投行人士告訴《財經》記者。

實際上,在《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管理辦法》中有明確規定,發行人的生產經營須符合法律、行政法規和公司章程的規定,並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國家發改委最新發布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中,限制類、淘汰類的行業及國家專項宏觀政策調控的行業將受到行業限制;有些行業雖不受限制,但法律、政策對相關業務有特別制約的也將受到限制。

多位投行人士認爲,IPO審覈對某些行業進行限制是進一步落實國家產業政策相關要求,本質上也是通過政策導向引導市場資金投向,扶持國家支持的行業發展。“國家是希望企業藉助資本市場持續發展做大做強的。沒太大發展前景的公司,監管層也是不鼓勵上市的。”上述資深投行人士表示。

而對行業的限制,勢必會將一部分企業拒之門外。這有望緩解大量擬IPO企業排隊上市的壓力。根據Wind(萬得)數據統計,截至2023年1月11日,A股合計排隊待上市企業達到了837家。創業板擬上市企業從受理到過會最快也要半年多時間。

值得注意的是,最新公佈的《暫行規定》對成長型創新企業提出了研發投入複合增長率、研發投入金額、營業收入複合增長率等方面要求,設置了符合創業板定位實際需要的具體衡量指標。

“這是創業板第一次用具體明確的財務指標界定上市標準,這些指標對後續IPO的申報與審覈都非常重要。但這個指標對很多企業來說並不低。”王凱表示,“這種舉措也將更加凸顯創業板的定位。”

主板上市新增限制?

近期,一條監管層對主板申報做出上市行業限制的消息不脛而走。

傳聞提到,監管層或將對覈准制下的主板申報進行行業限制,其中不允許申報IPO的“紅燈行業”包括食品、餐飲連鎖、白酒、防疫、學科培訓、殯葬、宗教事務等,以及沒有主管部門批覆的互聯網平臺、類金融、軍工等行業;“黃燈行業”如服裝、家居、家裝、大衆電器等,允許頭部企業申報,並且限制大規模融資擴張的激進型企業。

不過,多位投行人士告訴《財經》記者,並未收到相關方面的通知。實際上,對部分行業的上市限制,此前一直都有,比如白酒、防疫、殯葬、學科培訓、類金融等,各板塊對其均有一定限制。

“有些有發文規定,有些並沒有明令禁止,但是對這些行業的限制基本成爲行業共識。”上海一位投行人士表示。

以白酒行業爲例,2020年-2022年,該行業未再誕生新的A股上市企業。郎酒股份、國臺酒業IPO申請因各種原因相繼撤回。四次啓動IPO上市,均折戟的西鳳酒,多次傳出借殼傳聞,但均沒有下文。同樣四次衝擊資本市場大門的酒仙網2022年6月也主動撤回上市申請。

對於防疫類企業,滬深交易所在2022年11月有過明確發聲。雙方均表示,高度關注涉核酸檢測企業的上市申請,堅持從嚴審覈,尤其是企業的可持續經營能力。依據相關板塊上市條件和審覈標準,對有關公司的申請進行認真審覈。

上交所表示,將重點關注企業的科創屬性、核酸檢測相關業務與主營業務的關聯性、相關收入的可持續性,以及剔除該等業務收入後公司是否仍滿足發行上市條件等,要求公司進行了風險揭示。

在交易所回應後,涉及核酸業務的科創板擬IPO企業翌聖生物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翌聖生物”)在上會前夕被取消審覈。

數據顯示,2020年-2022年上半年,翌聖生物與新冠相關的產品銷售收入分別爲4614.76萬元、8174.13萬元和7689.73萬元,佔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爲24.77%、25.42%和38.28%,相關收入佔比呈逐年上升趨勢。

“監管層對防疫類企業也不是一刀切,主要考察的還是除了防疫外的其他業務佔比如何。防疫收入如果只佔一小部分,對IPO審覈不會產生太大影響。”王凱表示。

不過,對於傳聞中食品行業的限制,業內較爲存疑。“我比較疑惑,食品是個大行業,沒有什麼負面的產業政策,不大可能被限制。我們對這個也在一直關注。”上海一家上市券商投行人士表示,目前只是傳聞,尚待進一步覈實。

從目前主板IPO企業排隊待審情況看,食品企業上市申請一切如常。

2022年以來,五芳齋、紫燕食品、寶立食品、陽光乳業等多家食品行業企業順利發行上市。截至2023年1月12日,主板IPO排隊企業中有七家食品製造業,五家飲料與茶製造業,九家農副食品加工業,其中播恩集團剛剛通過發審會。播恩集團是一家專業的動物營養和動物保健品製造商。

新式茶飲蜜雪冰城主板IPO申請也處於反饋中。蜜雪冰城工作人員表示,上市工作正常推進中。

強化創業板定位

在主板行業限制傳出的同時,創業板行業限制則已經得到了進一步明確。2022年12月30日,深交所發佈《暫行規定》,其中之一爲明確行業限制。

《暫行規定》提到,根據國家產業政策要求,增加相關行業限制,明確禁止產能過剩行業、《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中的淘汰類行業,以及從事學前教育、學科類培訓、類金融業務的企業在創業板發行上市。

此外其規定,酒、飲料和精製茶製造業、紡織業、餐飲業、金融業等12個行業的企業,原則上不支持其申報在創業板發行上市,但與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自動化、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深度融合的創新創業企業除外。

“每個板塊在定位上有不同,所以在行業上會有側重,有不同的限制。但是也有些共性,比如學科類教育、類金融這樣的企業在所有板塊都是被禁止的。”一位上海券商人士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暫行規定》還着重強調了創業板定位。其主要服務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並支持傳統產業與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深度融合。新規將創業板定位中的原則性要求具體化,進一步增強創業板定位把握的可操作性。

在執行方面,深交所一方面強化與定位相關的核查把關質量,另一方面提高與定位相關的信息披露質量。

其要求,發行人申報時應進行自我評估,提交關於符合創業板定位要求的專項說明。保薦人應就發行人自我評估中涉及的事項進行盡職調查並出具專項意見;提高信息披露要求,發行人應當在招股說明書中就其是否符合創業板定位進行相應的信息披露。

“新規對創業板的定位進一步明確,更重要的是向外界傳遞了一種信號,企業要上創業板,必須重視創新成長的基因。”王凱認爲。

《暫行規定》還明確了創業板定位把握的具體標準,支持和鼓勵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申報在創業板發行上市,具體要求爲(滿足一條即可):一是最近三年研發投入複合增長率不低於15%,最近一年研發投入金額不低於1000萬元,且最近三年營業收入複合增長率不低於 20%;二是最近三年累計研發投入金額不低於5000萬元,且最近三年營業收入複合增長率不低於20%;三是屬於製造業優化升級、現代服務業或者數字經濟等現代產業體系領域,且最近三年營業收入複合增長率不低於30%。不過,最近一年營業收入金額達到3億元的企業,或者按照《關於開展創新企業境內發行股票或存託憑證試點的若干意見》等相關規則申報創業板的已境外上市紅籌企業,不適用前款規定的營業收入複合增長率要求。

這是創業板第一次通過具體明確的財務指標界定IPO定位,其對後續企業申報IPO與審覈至關重要。深交所也表示,本次修訂將創業板定位的有關要求明確爲具體、直觀的判斷標準,以進一步提升審覈工作透明度,增強市場對創業板定位把握的可預期性。

《暫行規定》的實施會讓不滿足條件的企業不得不撤回材料。根據統計,淘汰企業數量有數十家。“其實撤回的數量並不多。新規更大的意義對那些準備上報的企業會有影響。”王凱認爲。

“新規中提出的要求有很多企業達不到,門檻還是挺高的。尤其是實體經濟這兩年並不好,對於很多企業來說還是非常有挑戰的。”前述資深投行人士表示。

“我覺得是好事。可以鼓勵真正的科技企業上市,而不是僞科技企業上市。”北京一家大型券商投行人士表示。

在深交所發佈創業板《暫行規定》的同時,上交所也修訂並公佈了《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企業發行上市申報及推薦暫行規定》,明確將着重基於科創屬性評價要求來把握髮行人是否符合科創板定位,進一步增強了把握科創板定位的重點和方式。

投行人士表示,兩個交易所同時對板塊定位進行強調,進一步明確了二者定位的區別,各具特色,形成良性競爭。

企業上市壓力能否緩解?

《財經》記者採訪的多位投行人士表示,對IPO上市行業的限制以及兩大板塊的上市新規,可以將部分企業拒之門外,有利於緩解企業排隊上市的壓力。

實際上,目前有大量的企業都試圖敲開資本市場大門。根據《財經》記者統計,截至1月11日,A股合計排隊待上市企業達到了837家。

其中,創業板排隊企業343家,科創板排隊企業160家,北交所88家。深市主板排隊在審項目131家。

當前的IPO市場是否已形成了堰塞湖?

“只要出口通暢,申報太多都不算堰塞湖。不合格的企業後續或被撤或被否。”資深投行人士王驥躍向《財經》記者表示,“重點是在市場穩定的情況下持續發行,節奏可以略快,在市場能承受的範圍內就行。”

大量排隊企業的背後是高比例的撤否率(包括撤回和被否的所有項目)。

根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1月11日,2022年以來IPO通過率爲88.39%,從數據上看,通過率與往年相比似乎並無太大變化。但近兩年出現了大量企業主動撤回IPO申請的現象。2020年,主動撤回IPO申請的企業只有80家。2021年,這一數字增加至238家。2022年,已經有226家撤回IPO申請,撤回率達到了14%。26家企業IPO上會被否,終止審查63家。

撤回數量最多的板塊爲創業板。Wind數據顯示,2022年以來,創業板IPO主動撤回企業的家數有139家,審覈未通過有17家;科創板有39家,北交所主動撤回48家。主板儘管沒有主動撤回的企業,但是終止審查的企業數量達到了61家。

有投行人士向《財經》記者表示,較高的撤否率更多原因是註冊制之下確實有一部分企業存在僥倖心理,這也導致了大量企業的堆壓。

實際上,監管層也正通過多重舉措來解決這一問題。其不僅對企業提出明確要求,也對中介機構提出了更爲嚴格的監管。

2022年底,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布了《證券公司投行業務質量評價辦法》,申報項目被撤、被否都會被記入評價指標體系。這意味着,未來投行項目不僅數量重要,質量更加重要。

此前,廣東證監局就表示,無論是企業的帶病闖關,還是機構的心存僥倖,都將被嚴格監管。此前,有的機構首次申報質量偏低,“一查就撤”“一督就撤”多發頻發,提前設想二次申報再提升執業標準,以應對大概率面臨的檢查督查。業內人士分析,這將倒逼中介機構在項目篩選上必須更加嚴格認真,或有望改善IPO排隊擁擠的現象。

實際上,在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下,北交所也成爲衆多創新型中小企業的選擇。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北交所總共有上市公司162家,公司數量同比增長近一倍;全市場股票融資399.28億元,同比增長超四成;2022年,共有83家企業發行上市。

從科創板增量試點,到創業板存量改革,再到北交所實施註冊制,2023年全面註冊制漸行漸近。

中國證監會日前在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時提出,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把“推動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走穩走深走實”放到重點工作中,其中提到,“深入推進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突出把選擇權交給市場這個本質,放管結合,提升資源配置效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