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財說 | 氫能第一股億華通登陸港交所,四個交易日股價爲何還原地踏步?

上週,已在科創板上市的燃料電池系統製造商億華通(688339.SH / 02402.HK)正式登陸港交所,成爲繼國氫科技、捷氫科技、未勢能源、國鴻氫能等氫能企業上市潮中第一家成功登陸港交所的企業,也成爲國內首個實現A+H上市的氫燃料電池公司

1月17日,億華通港股報收60港元/股,這一價格恰是其發行價。

億華通是我國領先的燃料電池系統製造商,並且是唯一一家主營業務全部聚焦燃料電池系統開發及相關服務的上市企業,主要爲客車及貨車等商用車設計、開發並製造燃料電池級電堆。此外,億華通還是我國最早實現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燃料電池系統及電堆批量化製造的企業之一。截至2022年6月30日,億華通燃料電池系統已安裝於工信部新能源汽車目錄中的80款燃料電池汽車上,位居行業第一。

在國內燃料電池領域中,億華通去年的上險量1083 套,市佔率22.6%;裝機功率爲108.8MW,市佔率23.0%按照系統上險數量口徑和功率口徑均爲市佔率第一。上險量是指車輛售出之後消費者購買交通強制險的數量,使用上險量是因爲相對於銷量數據作爲統計更爲精準,廠商公佈出來的季度或全年銷量一般消費者無從查證,數據有時或參雜水分。取用上險量則能避免這一情況,因新車上路必須購買交強險,所以上險量能真實反應億華通的市佔數據。此外,氫燃料電池又是氫能汽車所有零部件中最重要的一環,在整車成本中佔據六成,億華通當之無愧可以稱之爲氫能第一股。

不過作爲氫能第一股的億華通,去年在A股科創板的股價表現並不盡人意。從2021年12月時234.39元/股算起,目前跌幅超65%,市值蒸發將近三分之二。這是爲何?

億華通多年盈利情況差且並未有好轉跡象是最主要因素。公司2019-2021年的收入分別爲5.53億元、5.72億元及6.29億元,每年均保持穩定的小幅增長然而盈利情況截然相反,連續虧損三年,且淨虧損額每年擴大。2019-2021年度及2022年前三季度,億華通的淨利潤分別約爲0.64億元、-0.23億元、-1.48億元、-0.95億元。同時,億華通經營性現金流情況依舊沒有改善,仍是入不敷出的窘況。根據Wind顯示,2019-2021年度及2022年前三季度,億華通經營性現金流分別虧損1.79億元、2.03億元、0.93億元以及1.86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億華通在招股書中特別申明,公司虧損預計至少會持續到2025年

對於長期虧損,億華通給出五點解釋:賬齡較長的應收賬款計提壞賬損失低功率產品的市場需求下降業務規模持續擴大,造成相應的銷售及行政開支成本增加、市場競爭加劇導致燃料電池系統每kW平均售價持續下跌、持續投資研發新產品等原因。

下游氫燃料電池汽車銷量提升緩慢,也是造成燃料電池需求端無法提升的重要原因。根據終端上牌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1年氫燃料電池汽車上牌數分別爲687輛、3188輛、1500輛以及1881輛。氫燃料電池重卡高達百萬元的高昂售價,相較於乘用車市場其實競爭力不夠,難以打開乘用車市場是銷量無法提升的主因。雖然去年燃料電池汽車實銷5009輛,刷新了歷年以來最高紀錄,成爲第一個銷量超過5000輛大關的年份,不過距離2025年我國燃料電池汽車達到5-10萬輛的規模,2030年實現百萬輛燃料電池汽車的商業化應用的目標還有很長一段距離。終端氫燃料電池汽車銷量無法提升,無法刺激中游燃料電池的需求,億華通想要獲得業績提升也就變得十分困難。

此外,氫燃料電池產業運營端配套緩慢,同樣是公司業績無法得到提升的根本原因之一。加氫站的稀缺,以及相關基礎設施建設不完整是限制產業推進的阻力。據金聯創數據,2022年底國內建成投運加氫站數量爲274座,而同時作爲對比的加油站數量爲11.3萬座。加氫站數量不及加油站的零頭,氫燃料電池車短期加氫都成問題,大規模商用更是紙上談兵。

招股書數據顯示,2019-2021年,億華通分別獲得政府補助1579萬元、1950萬元、1470萬元。若除去政府補助,億華通的虧損將繼續擴大,所以當前市場對其持謹慎態度也不足爲奇。

億華通港股上市四個交易日的成交量、換手率、參與度少之又少。1月17日,成交額更是僅有132.4萬。

眼下市場處於重新估值的時間週期,資金更多的是尋找確定性方向。氫能賽道下的億華通短期內無法盈利,或許就是股價漲不動的原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