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本刊特开设“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对金融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坚强领导,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坚持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实践进行系列报道。

作者|王小龙‘浙江农商联合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文章|《中国金融》2023年第2期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顺利召开之年,也是浙江农信成立70周年。浙江农商联合银行党委积极带领浙江农商银行系统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总结浙江农信70年改革发展经验,守正创新,接续奋斗,进一步发挥地方金融的独特作用,在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乡村振兴、服务共同富裕上展现更大作为,以高质量发展奋力推进“两个先行”和中国式现代化在浙江生动实践。

从两个“唯一”看浙江农信70年

1952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慈溪县南山乡的一座破庙里,247户农民用卖鸡蛋和柴火的钱办起了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第一家农村信用合作社(以下简称农信社),开启了浙江农信不平凡的改革发展历程。70年来,一代代浙江农信人筚路蓝缕,在传承与奋斗中,铸就了两个“唯一”。

一是新中国成立后在浙江金融业中唯一服务从未间断的机构。在浙江金融业发展过程中,诸多金融机构都曾因机构撤并而出现服务中断。农信社曾历经人民银行、人民公社管理和农业银行、人民银行代管等阶段,一直没有退出过历史舞台,金融服务从未间断。

二是在省内合作社体系中基层服务体系唯一整体保留的机构。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广泛推行合作化运动,农信社成为合作社体系中典型的金融组织形式。在浙江的合作社体系中,只有农信社的基层网点始终活跃在山区海岛,浙江农信成为基层服务体系唯一整体保留的机构。

70年来,浙江农信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辨识度和全国影响力的发展之路,有基础也有条件探索打造具有农信特色的制度成果和理论成果。按照省领导指示要求,历经一年多的总结探索,逐步形成了浙江农商银行系统管理标准体系,并于2022年11月末在第四届钱塘江论坛·“深化农信社改革 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主场峰会上正式发布,为全国农信社改革发展提供了浙江样本、浙江经验。同时,立足数字经济浪潮,联合全国18家省级联社发起成立农商银行数字金融联盟,以“开放互联、合作共赢、协同发展、共创未来”为宗旨,构建资源集成、信息共享、合作交流的枢纽平台,实现抱团取暖、合作共赢。

从全国两个“第一”看浙江农信守正创新的18年

2004年4月18日,根据《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以下简称《试点方案》)精神,浙江省政府正式组建浙江省农信联社,承担对全省农信社的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回顾18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风险化解阶段(2004~2008年)。用5年左右时间化险解困,平稳实施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革,构建起“省县两级、统分结合”的管理体制,成功化解历史包袱。全面超越阶段(2008~2016年)。带领全系统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用夯基垒土的方式,率先在全国实施普惠金融工程,存款、贷款规模分别在2010年和2014年首次赶超省内同业。领先发展阶段(2016~2022年)。全系统思想更加统一、方向更加明确、道路更加自信,各项业务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实现了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和现代化先行,成为全国深化农信社改革的“第一单”。

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监管部门的悉心支持,也得益于全系统上下的共同奋斗,浙江农信再接再厉,创造了两个全国“第一”。一是农商行战略入股城商行“第一例”。2021年5月17日,经浙江省委财经委会议决策,浙江农信战略投资入股温州银行,创全国先例。一年多来,温州银行整体发展稳中向好,目前浙江农商联合银行正在探索农商行与城商行优势互补、共赢发展的路径,以期走出一条属地化解地方金融机构风险的成功路子。二是全国深化农信社改革“第一单”。2022年4月18日,浙江农商联合银行挂牌成立,标志着新一轮深化农信社改革全国“第一单”正式落地。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浙江农商联合银行正积极推进赋能改革、增量改革、提升改革,探索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金融企业。

18年来,浙江省农信联社带领全系统从不良高企、管理落后的“草根金融”转变为规模、质量、效益全面领先的“标杆银行”。

业务规模跃居首位,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截至2022年10月末,全系统管理资产总额达4.9万亿元,各项存款达36441亿元,是改革前(2002年末)的19.7倍,连续13年保持全省银行业第一;各项贷款达28480亿元,是改革前的21.3倍,连续9年保持全省银行业第一;存款和贷款规模均位居全国农信系统第一。

资产质量持续提升,跻身全国银行业一线水平。截至2022年10月末,全系统不良贷款率达0.83%,比改革前下降12.79个百分点,在全国25家省级联社中处于最低水平。拨备覆盖率达518.40%,82家行社中没有一家高风险机构。过去10年,全系统每年不良贷款额基本稳定在200亿元,年均核销不良贷款基本稳定在100亿元,综合考虑拨备等因素,近10年实际不良贷款率始终低于全省银行业平均水平。

经营效益稳步向好,接近行业头部银行。改革前,浙江1011家农信社和81家联社营业部中,当年亏损的有138家,占比达12.6%;资不抵债的共有640家,占比达58.6%。从2005年起,所有行社全部实现盈利。2021年,全系统实现利润总额437亿元,总资产收益率达0.93%,净资产收益率达11.02%,发展质效连续多年居全国农信系统前列。

一路走来,几多艰辛。成绩来之不易,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全面贯彻落实《试点方案》精神。《试点方案》为农信社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浙江省农信联社坚持贯彻落实《试点方案》精神,坚守支农支小主业,坚定行社县域法人地位,重点围绕管方向、管风险、管队伍、强服务履行职能,该管的管到位、该放的放彻底、该服务的服务好,走出了一条具有农信特色的发展道路。

二是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保持战略定力,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是艰难而正确的事。18年来,历届浙江省农信联社党委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作用,凭借坚如磐石的战略定力,带领全系统成功经受住了历史包袱、“两链”风险、脱实向虚等挑战,构筑了成体系、全方位的独特优势,实现了“龟兔赛跑”式的成功,将浙江农信打造为“做业务最实、与民企最亲、离百姓最近”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三是充分发挥“省县两级、统分结合”体制机制优势。在“省县两级、统分结合”的体制机制下,浙江省农信联社将省级平台的“统”和县级行社的“分”融合,实现系统优势的最大化。一方面,发挥大平台规模化、集约化优势,解决了小而散、不经济问题。比如,在科技支撑上,浙江省农信联社建立了2500多人的科技研发队伍,开发了400多个系统,并依托成体系、全方位的独特优势和自主可控的科技实力,承建了全省18个厅局部门的22个平台及应用,办理政务服务458项,办事服务数位居第三方渠道办事服务数全省第三(仅次于支付宝、微信)。如果没有省级总部发挥大平台作用,这些是很难通过县级行社单打独斗实现的。另一方面,坚持行社“四自”原则,不干预行社的具体业务和经营活动,坚持贷款不审批、财务不审批、用工不审批,给予行社充分的经营自主权,解决了竞争力问题。在全省82家法人行社中,有73家是当地存款小冠军,有66家是当地贷款小冠军,绝大多数是当地纳税企业前五强。

从合作制历史看共同富裕目标下的金融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在全面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金融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新征程上如何构建促进共同富裕的省域农信体系是一个需要深思的命题,这其中合作制的精髓值得借鉴。

总体上看,建立合作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分散的小生产者和弱小社会群体为改变其在市场交易和竞争中的不利地位、保护自身经济利益、改善社会地位的合作行为,也是政府扶持弱势产业和困难群体、促进社会公平和谐的有效手段。农信社过去一直是合作制的典型代表。2004年深化农信社改革后,浙江农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了合作制的基因,确保了支农支小的方向和完整稳定的体系,为后续实现化险解困和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合作制作为一种被普遍采用和鼓励发展的经济组织形式,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在德国,储蓄银行属于公共银行,是服务中小企业的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信用社属于合作性质,是服务农业的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这两者的市场份额占据了整个银行业的一半以上,但它们都是小法人,没有私人资本,也不以盈利最大化为主要目的。这使得德国金融业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目的,呈现出“小金融、大实体”的格局,金融业GDP只占整体GDP的3.8%左右,而中小企业融资可得性较高,制造业隐形冠军数量占全球一半左右,贫富差距也相对较小。从德国信用社和储蓄银行的发展实践看,金融机构的方向定位和价值导向是十分重要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这要求金融机构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避免资本无序扩张、野蛮生长。这事关中国金融体系的建设和整个经济社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新一轮深化农信社改革已经拉开大幕,农信社要始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天职宗旨,保持战略定力,在发展普惠金融上算长远账、不做选择题;要始终守牢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底线,紧盯“人”的问题,构建“服务为先、风险为基、盈利可靠”的发展逻辑;要始终坚持“小法人+大平台”体系,发挥省级大平台作用,保持农信社县域法人地位稳定和体系完整,提升整体竞争力。

全面准确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于农信系统来说,成体系、全方位是独一无二的制胜法宝,浙江农商银行系统将在新征程上继续发挥和放大这一独特优势,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实现更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聚焦缩小“三大差距”,助力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服务好共同富裕,不仅是农信系统当前和未来工作的出发点与着力点,也是农信系统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使命责任。浙江农商银行系统将聚焦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的主攻方向,积极发挥“乡村振兴主办银行”作用,立足长期深耕三农、小微的基础和优势,把更多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同时,期盼在监管部门的支持下,争取多元化业务资质牌照,精准服务中低收入群体的多样化财产性收入需求,助力“扩中提低”。

坚持把服务挺在最前面,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农信社作为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在全面融入城乡社区治理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也有政治使命。过去,浙江农信几十年如一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开展“走千访万”活动、创新“党建+金融”服务模式等,深度融入社会治理。这些看似不经济的长期工程推动构筑了不可替代的人缘地缘优势,必将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给予浙江农商银行系统持久、正向的回馈。

坚持守正创新、数字赋能,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浙江农商银行系统拥有省市县乡村五级全覆盖的独特优势,能够通过线上线下的融合发展,更大程度地放大数字化改革带来的变革效应。未来,浙江农商银行系统要持之以恒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并深化与全国其他农信系统的合作共赢,在科技发展等方面探索强强联盟,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支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在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和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金融是重要的推动力量。安吉农商银行发布了全国地方法人银行首个“碳中和”银行建设规划图,打造了全国地方法人银行首家“碳中和”试点支行。浙江农商银行系统在发展绿色金融方面大有可为,需要基于良好的试点经验,持续健全多层次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助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深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全方位普惠金融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对于普惠金融来说,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金融服务全方位、无死角,既不单纯以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标,也不“挑肥拣瘦”“嫌贫爱富”。浙江农商银行系统要把服务挺在最前面,做深做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全方位普惠金融,让普惠金融服务群体都能享受到“足额、便捷、便宜”的金融服务。

未来,浙江农商银行系统将全面准确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传承70年发展经验,坚定支农支小定位,发挥成体系、全方位服务优势,做深做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全方位普惠金融,深度融入社会治理,建设全国一流社区银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浙江特点的小微金融服务模式,构建促进共同富裕的省域农商银行体系,以高质量发展助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