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增長3%背後:經濟總量突破120萬億元,工業生產超出預期

華夏時報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張智 北京報道

2022年,儘管經歷了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中國經濟增長仍然超出預期。

1月17日,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達1210207億元,同比增長3%。

“2022年GDP增速超出預期,二、三產業均好於月均值。其中,四季度GDP同比2.9%、好於市場平均預期的1.9%;四季度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GDP分別爲3.4%和2.3%,也好於預期。”國金證券首席分析師趙偉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國家統計局局長康義也表示,即使與國際主要經濟體相比較,3%也是一個比較快的速度。

值得注意的是,3%的增長背後,我國不少經濟指標都取得了亮眼的成績。2022年,我國經濟總量突破120萬億元,達到121萬億元,這是繼2020年、2021年連續突破100萬億元、110萬億元之後,又躍上新的臺階。按年均匯率計算,120萬億元摺合美元約18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二位。

此外,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206萬人,超額完成了1100萬的預期目標;消費價格溫和上漲,CPI全年上漲2%,在全球糧食和能源價格大幅上漲、輸入性通脹壓力較大的情況下,我國價格形勢保持平穩,與歐美等主要經濟體的高通脹形成了鮮明對比;國際收支持續改善,全年貨物進出口順差比上年擴大35.4%,年末外匯儲備餘額達到31277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一。

總的來看,2022年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積極成效,穩住了宏觀經濟大盤,經濟總量持續擴大,發展質量穩步提高。

“經濟最差的階段或已過去,修復趨勢將在3月前後更加明朗,今年全年GDP增速或在5.5%左右;宏觀主線轉向內需增長爲主,驅動包括穩增長加力帶來的基建和製造業投資強勁、疫後修復及地產鏈拖累減弱等。”趙偉表示。

不過,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國家統計局原總經濟師姚景源在解讀數據時表示,中國經濟雖然處在復甦狀態,但基礎還是不穩固。世界經濟復甦緩慢,甚至出現衰退苗頭,外部需求在下降。因此,要把精力放在內需“兩駕馬車”上。2023年,穩經濟仍是重點,未來五年要保持較好的經濟增長速度。

“下階段,要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大力提振市場信心,着力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努力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康義表示。

工業生產仍是“中流砥柱”

2022年,地緣政治局勢動盪不安,世界經濟下行的風險加大,國內經濟受到疫情散發多發、極端高溫天氣的反覆衝擊,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在持續演化。

然而,在嚴峻的考驗下,我國綜合國力再上新臺階。

從人均水平來看,2022年我國人均GDP達到了85698元,比上年實際增長3%。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到12741美元,連續兩年保持在1.2萬美元以上。

分季度看,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4.8%,二季度增長0.4%,三季度增長3.9%,四季度增長2.9%。從環比看,四季度國內生產總值與三季度持平。

在趙偉看來,一個亮點是,2022年,工業生產超預期,特別是高技術製造業和裝備製造業較快增長。全國工業增加值達到40.2萬億元,製造業增加值達到33.5萬億元,均居世界首位。工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36%。

從全年來看,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3.6%。分三大門類看,採礦業增加值增長7.3%,製造業增長3.0%,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5.0%。高技術製造業、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7.4%、5.6%,增速分別比規模以上工業快3.8、2.0個百分點。

從12月來看,工業增加值當月同比1.3%、低於上月的2.2%,但高於市場預期的0.6%。其中,電熱燃同比7%、高於上月的-1.5%,而製造業同比0.2%、較上月回落1.8個百分點。主要行業中,食品製造、紡織、醫藥、農副食品等消費相關邊際改善。

此外,需求好於生產,製造業投資上行、基建保持韌性。相較於工業增加值,12月投資增速回升、消費降幅收窄,其中,12月固定資產投資同比3.1%、較上月提升2.3個百分點,製造業投資同比7.4%、高於上月的6.2%;基建投資雖有所回落、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交通類投資貢獻較大。

在工業生產加速的同時,出口也破新紀錄。

2022年,在世界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全球貿易增長動能趨緩的背景下,我國外貿外資較快增長,貨物貿易總額再創新高,2022年貨物貿易總額突破了40萬億,達到了42.1萬億,比上年增長7.7%。服務貿易較快增長。1—11月份,服務進出口總額達到5.4萬億元,同比增長15.6%。吸引外資逆勢增長。良好的經濟發展前景和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使我國繼續成爲全球投資興業的熱土,1-11月份,我國實際使用外資11561億元,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9.9%,已經超過2021年全年,也創了歷史新高。

基建將成今年重點

展望2023年,今年中國經濟一定會整體好轉。當前,疫情防控、復工復產的態勢明顯。目前,國內航班已經恢復到2019年的八成以上。生活秩序恢復,都將給2023年的經濟增長創造更好的條件。

不過,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鄭後成發佈的研報顯示,相比2022年,2023年我國宏觀經濟仍面臨兩個“增量”挑戰,一方面,2023年我國出口金額累計同比大概率進入負增長區間,且不排除全年持續負增長的可能;此外,2023年我國製造業投資增速中樞大概率低於2022年,並至少在2023年上半年持續下探,且不排除全年持續下探的可能。

在他看來,基建投資大概率還是宏觀經濟的重要支撐。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通過政府投資和政策激勵有效帶動全社會投資”,要“加快實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強區域間基礎設施聯通”,“政策性金融要加大對符合國家發展規劃重大項目的融資支持”;“鼓勵和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國家重大工程和補短板項目建設”。可以看出,不論是政府投資、重大工程、區域間基礎設施,還是政策性金融、重大項目,均指向基建投資。可見,基建投資是2023年宏觀經濟增長的“主力軍”。

2022年12月數據顯示,當月,基建投資維持高增速,狹義口徑下累計同比增長9.4%,以倒推數據計算當月增速達到14.3%。

紅塔證券分析師楊欣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12月,基建合同簽署、工程安排均在持續推進,社會配套融資積極落地,從財務支出上起到支撐作用。金融數據也能證明基建資金的落地情況。12月企業中長期貸款出現了1.2萬億元的高增長,正是基建大項目密集推出撬動的貸款增長。

同時,在保交樓貸款支持計劃、股權融資調整優化等扶持政策密集落地後,行業供給端出現了小幅改善,12月房企來源於國內貸款方面的開發資金累計降幅收窄了1.5個百分點,竣工面積降幅也較前值收窄了4個百分點。

截至1月17日,1月地方政府新增專項債淨融資額達到了3000多億元,預計春節後基建投資會繼續保持高增速。

“預計2023年,在國內疫情防控優化,政策積極發力的情況下,我國經濟將呈現‘內熱外冷’的格局,內需的修復會支撐經濟增長,再疊加低基數的因素,實現增長的難度不大。隨着防疫優化政策的進行,1月的高頻數據顯示居民生活半徑已經開始恢復,需求在邊際修復,預示着經濟階段性底部已經形成。”楊欣表示。

責任編輯:徐芸茜 主編:公培佳

責任編輯:石秀珍 SF18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