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養老,你最擔心什麼?當你老了,你計劃怎麼養老?”

近日,關於“2022年全國總人口減少了85萬人”、“人口負增長”的話題熱議不斷,也引發了不少人對人口老齡化,甚至是養老的焦慮。不論是上有老下有小的“80後”中流砥柱,在職場逆流而上的“90後”,還是初出校園的“00後”,養老都成了大家生活中經常談論的話題。

“我感覺,年輕人計劃養老就是一個僞命題。”身爲“00後”的楊婧不止一次和她周圍的同學論述過這個觀點。在她看來,二十幾歲還早,甚至還沒有形成成熟的理財觀念,根本存不下錢。但計劃趕不上變化,存錢養老很難估量通脹,不如當“月光族”,把錢投入到實現個人價值上。

在中國,體面養老到底要準備多少錢?沒人能給出明確數字。甚至於,在人口老齡化、存款利率下行等說辭下,讓不少中年人也倍感焦慮,楊婧的母親張蓉就是其中一員。

46歲的張蓉目前在福建泉州的一家公立小學當數學老師,生活較爲安穩。再加上女兒的成績優異,考上了一所位於北京的雙一流大學的碩士研究生,兒子再過一年也到了上小學的年紀,讓她省心了不少。儘管如此,但張蓉仍然會擔心退休後的生活。

在她看來,泉州的物價不算高,每個月的家庭生活支出大概要七八千元,以她目前繳納的養老保險來計算,退休後能獲得的養老金基本能覆蓋家裏的開支。

然而,顧及到孩子還在讀書,今後花錢的地方可能不少,因此她暫時還沒辦法規劃自己的退休生活,並且還在尋找其它方式的養老保障。近期,她將眼光投向了國家新推行的個人養老金政策。

盯上個人養老金

2022年11月25日,人社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發佈通知,個人養老金制度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全國36個城市先行實施。這其中,福建省以省爲單位,整體入圍了試點。

而在先行城市(地區)所在地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或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勞動者,均可參加個人養老金。

對張蓉來說,個人養老金的主要吸引力是免稅。再加上她臨近退休,若購買了個人養老金,今後這筆錢很快能取出來,爲養老多添一份保障。

據瞭解,個人養老金制度是養老體系的重大改革,由居民自行繳存,每年上限爲12000元,自由投資符合要求的儲蓄、理財、保險和基金等養老金融產品,專款專用,同時享受國家政策支持的稅收優惠。

僅開展一個多月,我國就已有近2000萬人開設個人養老金賬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在1月18日透露,截至2022年底,參加人數1954萬人,繳費人數613萬人,總繳費金額142億元。

業內人士認爲,這一措施的受益羣體,主要是個人所得稅在3%以上檔位人羣,即稅前月平均收入扣除五險一金、每月專項附加稅後,高於8000元的羣體。

以月收入在8000元(即年收入爲96000元)的羣體爲例,原本有12000元的收入要按10%的稅率繳個人所得稅,但用來繳納個人養老金後,這部分錢的稅率僅爲3%,一年可省840元,即12000元×(10%-3%)=840元。

當然,個人所得稅的檔位越高,省的也越多。例如對於適用45%稅率的人羣(月平均收入超過85000元)來說,一年可省5040元,即12000元×(45%-3%)=5040元。

作爲個人養老金制度的試點地區,此前在2018年,福建全省也實行了個人稅延型養老保險試點。相對於過去的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個人養老金不僅擴大了金融產品的選擇範圍,更重要的是讓繳費全部歸集到個人賬戶。

這意味着,個人養老金的參加人能夠用一個賬戶“通喫”所有符合規定的金融產品,稅收優惠也落到唯一的個人賬戶上而非產品上,大大提高了便利性和可及性。

退休後能領多少錢?

事實上,個人養老金並不是新鮮事物,在許多發達國家,這一制度早已運轉多年。

曾有媒體報道,在美國,個人養老金賬戶幫助75.4萬個賬戶人,實現了養老金的“財富自由”,讓他們可以帶着百萬美金安然退休。

同樣,在國內,業內人士也算過一筆賬:每人12000元/年,按6%的年化收益率,到20、30、40、50年分別可以積累養老金46.2萬元、100.4萬元、199.15萬元和378.72萬元。

對於張蓉來說,若從2023年開始參加個人養老金,每月繳納1000元,一年合計繳納12000元。等到她60歲退休時,便已連續繳納了15年個人養老金,其本金總額約爲18萬元。

目前,國家已經明確將爲個人養老金賬戶提供相對穩健的金融產品,用於購買儲蓄存款,假如按照城鎮職工養老保險2016年到2021年的平均利率7.34%來計算,那麼15年以後,張蓉個人賬戶上的金額將超過30萬元。(含本金,僅爲估算,具體以官方及實際情況爲準)

“現在年輕人的生活壓力很大,不希望給下一代再增添負擔,想通過個人養老金給自己再築一道養老防線,萬一以後生病也有保障。”張蓉說道。

相比於其它類型的商業養老保險,在張蓉眼裏,個人養老金投資風險和養老理財門檻較低,若只用於購買儲蓄存款,也不會有過多眼花繚亂的產品讓自己摸不着頭腦。

與此同時,張蓉作爲事業單位職工,從1995年參加工作開始,每年都在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一直連續繳費未曾中斷,等到60歲退休時,累計繳納40年。

那麼到她退休時,每月到手的養老金到底有多少?

根據相關規定,退休人員的養老金主要由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過渡性養老金三部分組成。

其中,基礎養老金是以當地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和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的平均值爲基數,繳費每滿一年發給1%。個人賬戶養老金的部分,主要和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的餘額,以及退休年齡確定的計發月數相關。

而過渡性養老金,主要是針對1997年《國務院關於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文件實施前參加工作,在2005年《國務院關於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實施後退休,且繳費年限累計滿15年的人員,是對有關年限缺少個人賬戶養老金等待遇的一種補償。

按照上述的公式,以2021年福建省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爲基礎估算,張蓉退休後預計每月能領取到的養老金爲3400元+1933.81元+238元=5571.81元(該計算結果爲初步估算僅供參考,實際退休後能領取的金額,以退休時當地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計算爲準)。

算法如下:

假設在張蓉滿60歲退休時,福建省上年度平均工資每月爲8500元(2021年福建省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98071元,摺合每月工資爲8172.58元)。

並且,張蓉每個月均按照當地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水平繳費,那麼她本人的平均繳費工資指數爲1(平均繳費工資指數=當年月平均繳費工資÷上年度當地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

等到她退休後每月可領取的基礎養老金爲3400元,即8500元×(1+1)÷2×40×1%=3400元(參保退休時本省上一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1+本人平均繳費工資指數)÷2×繳費年限×1%=基礎養老金)。

而個人賬戶養老金部分的計算公式爲:退休時個人賬戶儲存額÷退休年齡確定的計發月數。

其中,個人賬戶存儲額是每一個月的繳費逐漸積累而來,現在一般是每繳費一個月按照繳費基數的8%記入個人賬戶。並且每年還會按照國家養老保險的記賬利率計算利息,每年的記賬利率由人社部統一公佈。

而計發月數則是根據本人退休時城鎮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本人退休年齡、利息等因素確定。根據《國務院關於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60歲退休人員的養老金計發月數爲139個月。

因此,假設張蓉退休前每月的繳費工資基數爲7000元,連續繳費40年,60歲退休,對應的每月可領取個人賬戶養老金爲1933.81元,即7000元×8%×12月×40年÷139=1933.81元(不含利息)。

除此之外,由於張蓉在1995年參加工作,因此退休後每月在領取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的基礎上,還可以領取過渡性養老金。過渡養老金=上年度社平工資×1997年年底前平均繳費工資指數×1997年年底前本人全部繳費年限×1.4%。經過計算,其過渡性養老金額爲238元。即8500元×1×2×1.4%=238元。

然而,這只是根據福建省社會平均工資水平估算的結果。按張蓉的說法,當前家裏每月的生活開銷爲七八千元,以她在工作單位所繳納的養老保險計算,退休後每個月到手的養老金基本能覆蓋家裏的開支。

按照2021年福建省非私營單位分行業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顯示,教育行業年平均工資爲111035元。摺合每月工資爲9252.92元,比全省每月平均工資高約1080.3元。相應的,從事這一行業的張蓉,在退休後能領取的基本養老金也高於福建省社會平均水平。

除了職工養老保險以外,若張蓉從2023年開始購買個人養老金,等退休後,她個人賬戶上的超30萬元可以作爲額外的養老保障,讓自己的養老生活更加充裕。

養老,主要還得靠自己

晚年不想給兒女添負擔,或許是大多數父母對退休後生活的想法。然而也有不少人擔心,只靠退休後收到的養老金,未來老年生活可能會有些拮据。

隨着中國加速進入老齡社會,老年人口正在迅速增長,截至2021年底,我國60歲以上人口已經達到了2.67億人,佔總人口比例的18.9%。

據測算,預計“十四五”時期,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總量將突破3億,佔比將超過20%,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2035年左右,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在總人口中的佔比將超過30%,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

按照“十四五”規劃及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裏提及,到2035年中國GDP突破200萬億元,人均國民收入跨入中等發達國家行列,真正成爲富裕國家。

兩條數據結合起來看,中國將有十年時間處在“未富先老”階段。

目前中國養老金制度是現收現付,也就是收取目前正在工作的人繳納的養老保險,發放給目前已經退休的老人用作養老金。那麼根據我國目前老齡人口的增長速度,預計未來將從4個人供養1位老人,轉變到1.3個人供養1位老人。

這意味着,未來的養老壓力將越來越大。

從個人角度來說,步入老年,也意味着疾病的風險增加,一旦生病,個體的抗風險能力也將會變弱。

這個特殊階段,再加上諸多不確定的變數,爲進一步滿足居民多樣化養老需求,2022年以來除了個人養老金政策的出臺,“特定養老儲蓄”也被正式提上議事日程。

《關於開展特定養老儲蓄試點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確,由“工農中建”四大行在合肥、廣州、成都、西安、青島五城市開展養老儲蓄試點,單家銀行試點規模不超過100億元,試點自2022年11月20日開始,試點期限一年。

但養老儲蓄試點對於投資者有所限制,包括整存整取、零存整取、整存零取等類型,涵蓋5年、10年、15年、20年等期限,滿55週歲可支取。因此,年齡小於35週歲的客戶無法購買此類產品。

比起一般儲蓄,特定養老儲蓄產品有較長的封閉期,不僅在收益上更有優勢,本金還受存款保險制度保護。然而,由於目前只在試點城市開放,對客戶身份證發放地也有所限制,因此張蓉把目光聚焦於延遲退休上,計劃着靠自己養老。

“會考慮延遲退休,一方面是想要有事做,因爲到時候我退休了但是丈夫還沒退休。另一方面是孩子還小,讀書等要花錢的地方也不少,沒辦法真正享受生活,退休了天天一個人在家裏也很無聊。”張蓉說道。

雖然目前實施細則尚未發佈,但根據“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延遲退休整體上會按照“小步調整、彈性實施、分類推進、統籌兼顧”原則,循序漸進,逐步推行。

沒有答案的“兩難”

養老,一直是社會中亙古不變的話題,誰都說不好未來養老會是什麼樣,但有準備總比沒準備好,早準備總比晚準備強。

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年輕人,從養生到提前備老,僅一步之遙。

2021年,《中國青年報》對1217名18-35歲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就顯示,89.6%的受訪者認爲有必要從現在開始考慮養老問題。

擺在年輕人面前的問題是,如何規劃、如何選擇合適的手段,才能給未來的自己多一份兜底的保障。但由於受到互聯網信息的影響,他們對養老的焦慮也被放大了。

對於“00後”楊婧來說,養老準備並不是越早越好,現階段的她甚至還沒有形成成熟的理財觀念。與此同時,她也認爲年輕人對養老的焦慮被放大了。

在她看來,大多數人的20歲和30歲,都是會發生劇烈變化的時間段,計劃趕不上變化,這個變化包括心態的變化,過早地準備養老並不一定有效,因爲很難知道自己在臨近退休的那幾年,真正想要的退休生活是什麼樣的。

再加上目前需要花錢的地方太多了,但是個人手裏的可支配資金非常少,很難真正做到專門爲養老存下錢。她認爲,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去提升自己才最爲重要。

“對於我而言,個人未來的發展、學業的提升、能力的精進,是更爲重要的。在這個階段,我更在乎把有限的個人資源投入到實現個人目標、實現個人價值上,這些都是目前這個階段更需要我去花錢的地方。”楊婧說道。

關於存多少錢才能養老這個問題,楊婧認爲這個很難去估量。因爲未來的通貨膨脹、經濟發展都很難去預估,也很難知道自己退休時的生活成本有多高。

雖然對自己的養老生活暫無規劃,但是楊婧對父母未來的養老生活充滿希望。即將邁入社會工作的她,想過在父母退休後把弟弟接過來和自己一起住,讓他們兩個人去旅遊,去過二人世界,去上老年大學,去過可以消磨時間的生活。

談及養老院,楊婧目前也暫時不建議父母去養老院。在她看來,目前整個養老院的護理系統仍不夠成熟,還做不到“一條龍服務”。而且,在老一輩的觀念裏,去養老院度過晚年會擔心沒有人關心照顧自己,沒有在家裏生活的自在。

“雖然我個人是傾向在退休後去養老院的,但對於十幾年後就退休的父母,我暫時不會建議他們去養老院。當然,如果他們自己想去的話,我也是支持的。”

但說到底,什麼樣的養老方式都有好有壞,最終都會因人而異,需要根據子女的承受能力和父母的接受度來做平衡。

對於大多數年輕人來說,當下能做的似乎就是開源節流,爲以後打好經濟基礎。

(應受訪者要求,楊婧、張蓉爲化名)

本網站上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及音視頻),除轉載外,均爲時代在線版權所有,未經書面協議授權,禁止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聯繫本網站丁先生:[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