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持續保持世界第一製造大國地位。

除夕夜,連着發了兩個小視頻祝大家“狠狠發財”的蔡少華,告別了2022年。

作爲浙江華佳控股集團總經理,蔡少華過去一年的生意有些一言難盡。

“2022年訂單多,但一半以上不敢做。”他告訴第一財經,公司整體營收與前一年基本持平。其中,內銷下滑,公司的出口業務激增了50%。出口激增屬於“因禍得福”——俄烏衝突之下,原本屬於歐美企業的部分訂單流向了中國,再加上能源危機和寒冬影響,海外採暖設備需求激增,讓他們迎來了疫情三年裏最忙的一年。

在蔡少華看來,內銷市場不好說,不過,2023年的出口生意將繼續增長,“至少再增長一倍”,目前工廠的訂單已經排到2023年的7月。

不確定性下的商機

從年初的原材料價格“一夜暴漲”到俄烏衝突下部分訂單無法及時結算,再到國內疫情因素以及年底人民幣匯率的劇烈波動等多重因素影響下,蔡少華在過去的一年裏時常陷入“有單不敢接,接了發不了貨”的尷尬。

不過,就表面的生意來說,對於包括採暖設備企業在內的製造業,2022年都是不比2021年差的一年,多數的企業都感受到了市場的“外熱內冷”,而一系列不穩定因素也導致供應端並不輕鬆。

浙江衢州恆業汽車部件有限公司董事長夏田生對第一財經表示,疫情三年公司的整體營收平均保持25%左右的增長,而2022年是唯一沒有達到預期增長目標的一年。“拖後腿”的是內銷訂單,國內商用車需求顯著放緩,不少國內中小微企業客戶嚴重收縮,“有家商用車的國內客戶,訂單直接腰斬一半”。

不過,由於近年來在供應鏈轉型上發力,2022年夏田生的國際新客戶繼續增加,這讓整體出口穩定增長,在總體銷售額的佔比也不斷增加,“新增的都是全球龍頭企業客戶”。

浙江慈溪富運電器公司也在2022年迎來了比往年都要長的旺季。原本在當年9月就基本出貨完成的工廠,因爲翻倍增長且要得較急的返單,在四季度仍然忙碌着。該公司總經理徐松烈告訴第一財經,雖然返單率較往年有明顯增加,但受市場整體下滑的影響,公司2022年全年的訂單預計增長10%~20%,低於此前計劃的30%左右。

供應鏈轉型應對

在全球市場下行的大環境下,部分海外市場卻對中國的供應鏈有了更強的依賴。劇烈的波動與變化中,也愈加考驗着中國供應鏈的韌性和競爭力。

新的一年,夏田生他們將繼續發力全球的中高端市場,“2023年我們有不少正在開發中的項目,高達幾個億”。按照預計,2023年將在2022年的基礎上保守增長20%,“老訂單穩定,新訂單持續增長,隨着更多項目從目前的開發送樣和小批量生產,逐漸走向大批量,整體訂單將會繼續增長”。

在開發國際客戶的同時,夏田生表示,工廠的自動化和數字化程度也在持續的研發投入中不斷提高,實現了近年來“人均產值翻倍增長”和利潤率上升的成效。

蔡少華的新年計劃,同樣是接住上漲訂單的同時,提升工廠端的自動化程度。他還打算在2023年新增一條生產線,“我們還是比較看好疫情後的市場”。他所說的市場更多的是海外市場。就目前而言,已經排到7月的出口訂單創下了新的火爆記錄,在以往,通常是“一個月頂一個月”,即1月生產2月的訂單。

徐松烈的應對方式,也是在供應端持續發力,儘可能滿足客戶的需求。爲了接住突然增加的返單,他們把原本45天到60天的交貨週期壓縮到了30天,並與供應商積極溝通以確保供應鏈的順暢,從而及時完成了交貨。就自身而言,他覺得還要持續增加設計性和功能性方面的競爭力,以在市場波動中保住利潤。

浙江省統計局1月19日發佈的2022年全省經濟運行情況相關數據顯示,2022年浙江工業生產承壓恢復,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1900億元,比上年增長4.2%。規上工業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製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0.7%。高技術、戰略性新興、裝備和高新技術等產業製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1.5%、10.0%、6.2%和5.9%,均快於全部規模以上工業。

作爲民營經濟大省,去年5月以來,浙江省的規模以上工業中,民營企業加快恢復,增長速度持續高於規模以上工業。去年民營企業增加值15385億元,增長5.2%,增速高於規模以上工業1.0個百分點,佔規模以上工業的70.3%,拉動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3.5個百分點,貢獻率達83.2%。民營企業進出口增長16.9%,佔全省78.3%,拉動全省進出口增長12.8個百分點,增長貢獻率97.7%。

工信部數據顯示,中國製造業增加值佔全球比重從2012年的22.5%提高到2021年的近30%,持續保持世界第一製造大國地位。十年來,中國技術密集型的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分別由2012年的7.4萬億元、3.8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12.8萬億元、6.3萬億元。由於國內外環境變化,現有的優勢顯然還需進一步鞏固。

春節前密集召開的地方兩會,釋放出鼓勵民營經濟發展的信號。其中,浙江省在兩會期間,審議並通過了《浙江省促進中小微企業發展條例》,通過倡導性立法的形式,從制度建設上爲民企保駕護航。大量的民營企業主,也在期待着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和陸續復甦的國內外市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