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北京晚报

王彦翔 互联网平台合伙人

“客车+飞机”自宁夏固原返京

初六早上5点,天色还是漆黑一片。王彦翔起床洗漱,与父母告别。从宁夏村里返程北京需要多次转车,但与过去三年不同,这一次离家,他心里多了几分安稳和期待。

“大西北不好长出玫瑰,但大西北人从不缺少热爱。新的一年,希望业务上结合好北京的文化资源优势,事业大展宏‘兔’。”

轻松在回归,年味在回归

“爹、妈,别送了。到了银川给你们打电话。”零下10摄氏度的清晨,王彦翔拎上电脑背包,朝马路边缓缓走去。从村里到北京,约1500公里,他要转车三次。先坐车到县城,再换车到银川,而后从机场“飞”到北京大兴,再辗转回住处。

王彦翔2015年来到北京打拼,目前是一家互联网活动资源平台的合伙人,主要负责公司商业项目的需求匹配和落地执行。昨天是春节假期最后一天,去银川的中巴车上座无虚席,高速路也因堵车走走停停。原本3个多小时的车程,足足走了5个小时。“这一路,有互相打听去哪里打工的,也有‘刺探’去年赚钱如何的……返岗的路和几天前返乡一样,气氛很轻松。”

这种轻松,已经久违了。最近几年,每年春节王彦翔都会提前安排好工作,回家陪伴父母。今年回家,无论是进站出站,上车下车,再也没有了查码核验报备等环节。尽管大家依旧戴着口罩,但机舱里和汽车上,大都是有说有笑的。

“前几年,返乡返程路上,人很少。看到听到的,都是比较闷的事情。”他说,现在感觉整个空气流动了起来。过年在家的这几天,村里的鞭炮声、大桌美食、“跨火”年俗等,也让人感到年味浓了许多。

“一切正在回归。”轻松在回归,年味在回归,好奇也在持续生长。从银川客运站到机场这一段路,王彦翔坐上了网约车。“你去北京?”“那你去过天安门吗?”“北京这时候是不是也很冷”……当听说他要坐飞机返京时,网约车师傅抛出了一连串问号。和村里的一些村民一样,那些还未到过北京的人,只能趁着逢年过节的时候,从王彦翔的口中来想象北京的模样。“师傅说,早就想来北京看看了。”每当听到这些话,他就觉得自己很幸运,也珍惜在北京打拼的时光。

订单增加了,工作更忙了

与前两年春节相比,王彦翔今年提前了返京时间。改变的主要原因,是有好几个活儿在等着他回京。他也想在今年利用好北京的文化资源优势,把过去丢失的订单抢回来。

他所在的公司成立于2018年,主要负责对接和落地各类商业活动资源、展览项目。过去三年里,公司经营受到很大挑战,线下的室内活动,几乎都无法落地。去年年中,合作伙伴推来了一家博物馆的展览合作项目。原本,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黏合文化资源、挖掘文创思路的机会,但由于当时的疫情原因,项目最终搁浅。“没办法,只能企盼疫情好转。”最难的时候,王彦翔坦言只能领到最低工资,他一度想离开北京,去外地寻找机会。

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后,他感受到的变化很明显。原本平均每天只有几个需求接洽,很快增长了50%甚至更多。年前,他和同事咬牙工作,几乎每天加班加点,一直工作到大年三十凌晨,才收拾返乡过年。

“我们这一行,时常会与文化资源、文化的创意创新打交道,我知道北京的优势所在。”目前,王彦翔正在跟踪历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项目,下半年还有一个关爱特殊群体的公益项目。“北京是文化中心,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优势,有一批知名高校,文化创意类的人才储备也扎实。也有很多好政策、好构想,比如打造‘博物馆之城’。”他说,2023年期待扩大团队,而且要有针对性地在文化资源和文创合作方面下功夫,“把过去三年的时间抢回来。”本报记者 李松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