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北京晚報

王彥翔 互聯網平臺合夥人

“客車+飛機”自寧夏固原返京

初六早上5點,天色還是漆黑一片。王彥翔起牀洗漱,與父母告別。從寧夏村裏返程北京需要多次轉車,但與過去三年不同,這一次離家,他心裏多了幾分安穩和期待。

“大西北不好長出玫瑰,但大西北人從不缺少熱愛。新的一年,希望業務上結合好北京的文化資源優勢,事業大展宏‘兔’。”

輕鬆在迴歸,年味在迴歸

“爹、媽,別送了。到了銀川給你們打電話。”零下10攝氏度的清晨,王彥翔拎上電腦揹包,朝馬路邊緩緩走去。從村裏到北京,約1500公里,他要轉車三次。先坐車到縣城,再換車到銀川,而後從機場“飛”到北京大興,再輾轉回住處。

王彥翔2015年來到北京打拼,目前是一家互聯網活動資源平臺的合夥人,主要負責公司商業項目的需求匹配和落地執行。昨天是春節假期最後一天,去銀川的中巴車上座無虛席,高速路也因堵車走走停停。原本3個多小時的車程,足足走了5個小時。“這一路,有互相打聽去哪裏打工的,也有‘刺探’去年賺錢如何的……返崗的路和幾天前返鄉一樣,氣氛很輕鬆。”

這種輕鬆,已經久違了。最近幾年,每年春節王彥翔都會提前安排好工作,回家陪伴父母。今年回家,無論是進站出站,上車下車,再也沒有了查碼覈驗報備等環節。儘管大家依舊戴着口罩,但機艙裏和汽車上,大都是有說有笑的。

“前幾年,返鄉返程路上,人很少。看到聽到的,都是比較悶的事情。”他說,現在感覺整個空氣流動了起來。過年在家的這幾天,村裏的鞭炮聲、大桌美食、“跨火”年俗等,也讓人感到年味濃了許多。

“一切正在迴歸。”輕鬆在迴歸,年味在迴歸,好奇也在持續生長。從銀川客運站到機場這一段路,王彥翔坐上了網約車。“你去北京?”“那你去過天安門嗎?”“北京這時候是不是也很冷”……當聽說他要坐飛機返京時,網約車師傅拋出了一連串問號。和村裏的一些村民一樣,那些還未到過北京的人,只能趁着逢年過節的時候,從王彥翔的口中來想象北京的模樣。“師傅說,早就想來北京看看了。”每當聽到這些話,他就覺得自己很幸運,也珍惜在北京打拼的時光。

訂單增加了,工作更忙了

與前兩年春節相比,王彥翔今年提前了返京時間。改變的主要原因,是有好幾個活兒在等着他回京。他也想在今年利用好北京的文化資源優勢,把過去丟失的訂單搶回來。

他所在的公司成立於2018年,主要負責對接和落地各類商業活動資源、展覽項目。過去三年裏,公司經營受到很大挑戰,線下的室內活動,幾乎都無法落地。去年年中,合作伙伴推來了一家博物館的展覽合作項目。原本,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黏合文化資源、挖掘文創思路的機會,但由於當時的疫情原因,項目最終擱淺。“沒辦法,只能企盼疫情好轉。”最難的時候,王彥翔坦言只能領到最低工資,他一度想離開北京,去外地尋找機會。

疫情防控措施優化調整後,他感受到的變化很明顯。原本平均每天只有幾個需求接洽,很快增長了50%甚至更多。年前,他和同事咬牙工作,幾乎每天加班加點,一直工作到大年三十凌晨,才收拾返鄉過年。

“我們這一行,時常會與文化資源、文化的創意創新打交道,我知道北京的優勢所在。”目前,王彥翔正在跟蹤歷史文化資源的數字化項目,下半年還有一個關愛特殊羣體的公益項目。“北京是文化中心,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和優勢,有一批知名高校,文化創意類的人才儲備也紮實。也有很多好政策、好構想,比如打造‘博物館之城’。”他說,2023年期待擴大團隊,而且要有針對性地在文化資源和文創合作方面下功夫,“把過去三年的時間搶回來。”本報記者 李松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