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十萬網友參與“歸鄉地圖”互動揭祕技術人員製作故事
本文轉自: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記者 田之路
今年春節,自然資源部四川基礎地理信息中心與封面新聞聯合推出定製“歸鄉地圖”,與網友一起見證家鄉的變遷。在“歸鄉地圖”上,我們看到了四川全域影像以及5年來的歷史和交通路網。截至目前,有數十萬網友參與“歸鄉地圖”互動,技術人員也給我們講述了定製地圖背後的故事。
四川地信中心技術人員張堯告訴記者,此次定製地圖地信中心調取了資源系列、高分系列、北京2號衛星、吉林1號衛星等十多顆衛星的影像圖,製作2022版全省影像地圖,用了將近10T大小的影像資料數據。
在資料收集階段,十多種國產衛星傳感器拍攝的原始影像有相當大的體量,技術人員要從裏面挑選出質量較高的影像圖。“比如四川雲霧比較多,挑的時候就要挑沒有拍到雲霧的,清晰的。”
挑選出來的圖片,最終拼接成四川48.6萬平方公里的版圖,進行下一步的矯正處理。該階段主要是對位置不準的圖片進行精確矯正。“有的地方會偏離實際幾百米的位置,通過矯正,調整到誤差不到一米的位置。”
將位置修正好後,技術人員將對地圖的外觀進行“美顏”,其實就是對地圖色彩進行融合。因爲不同的衛星拍出來的圖片因爲光譜、光斷的不同,展現出來有色差。“將色彩調整成和實際接近的樣子,比如樹、草地就是綠色。”
最後,通過切片、開發等步驟,將地圖生成可以與大家交互的形式,從而完成“定製地圖”整個流程。
其中,最關鍵的步驟取決於衛星原始資料。我們現在可看到的原始數據大多都是從2010年開始籌備“天地圖·四川”的時候就收集了,到現在收集的影像數據,已經遠遠超出“天地圖·四川”的運用範圍,可謂有備無患。“我們收集的數據也可以多用於其他領域。”
春節期間,封面新聞客戶端有數十萬網友參與“歸鄉地圖”的互動,定製地圖由H5的形式展現出來,實現了在手機上就能雲遊四川,看家鄉變化,有網友留言表示,不僅科技感十足,還溫馨、溫暖。張堯表示,這也是天地圖服務於社會,帶給人們的最真實體驗,“希望我們的技術能真正走到大家身邊,讓大家也能感受到科技的魅力。”
點擊海報進入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