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新聞

(新春走基層)“住”在醫院的重症醫生:點亮生命的星河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

資料圖。圖爲在內蒙古自治區定點醫院集中救治的一名危重型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出院前與於海霞(右一)合影。於海霞供圖

中新網呼和浩特1月28日電 題:“住”在醫院的重症醫生:點亮生命的星河

中新網記者 張瑋

“於主任,過年好!今天又是您的班啊?”

“實在不放心,我再去病房瞅一眼。”

……

癸卯兔年春節期間,於海霞一半的時間又都是在醫院度過,她已經記不清這是自己在重症病房度過的第幾個節日。

於海霞是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她共6次馳援新冠病毒感染重症救治一線,一次次點亮生命的星河。

而2022年這一年,她是“住”在醫院半年以上的重症醫生。

不是病房離不開我,是我離不開病房

重症醫學科就是衆所周知的ICU,它是醫學領域中直面死亡、創造生命奇蹟的學科之一。在新冠病毒感染的醫療救治隊伍中,ICU是治療重症患者的主力軍。

“駐紮在重症病房是常有的事。”接受記者採訪是於海霞下夜班後“擠”出來的時間。

於海霞告訴記者,她3年6次馳援新冠病毒感染救治一線,無論是在湖北還是在滿洲里,救治工作讓於海霞積累了很多寶貴的臨牀經驗。

2022年2月,呼和浩特暴發新冠疫情,於海霞帶隊馳援內蒙古自治區定點醫院重症病房醫療救治工作60多天;2022年9月底,呼和浩特再次暴發新冠疫情,於海霞又一次深夜受命,第一時間上重症一線開展救治工作。

“沒想到這一去又是80多天。”如今,於海霞回想起在“倉”裏的近半年時間,語氣很輕快,但這是她堅持最久的一次馳援。

早會、查房、記錄每位患者每天的病情變化、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雖然在重症病房也是輪班制,但於海霞總是“不捨得”離開。“總擔心患者出現緊急情況。”

2022年12月25日,於海霞結束馳援任務下線,來不及休整,便回到醫院重症病房,繼續參與重症救治工作。

“病房缺人手,我得回來。”於海霞說,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增多,對醫院的壓力不小。

而讓於海霞牽掛的除了攜手奮戰的“戰友”,便是病房裏的患者。

“‘連軸轉’很累,身體是疲憊的,但心裏是充實的。”讓於海霞溫暖的是,每一位被他們拼盡全力從死神手裏搶回來的生命,都發着光。

“即使嗓子沙啞、發不出聲音,患者睜開眼的第一句話,一定會對我們說‘謝謝’。”於海霞笑眼含淚地說。

“今年除夕夜是我值班。”於海霞告訴記者,家裏人爲了團聚,年夜飯便配合她的時間表提前上了餐桌。

“我晚上7點鐘交接班,所以當天下午不到5點,我們就開始喫年夜飯。”於海霞笑着說道。

重症病房的交接班大多會“拖堂”。大年初一,於海霞查完房已經接近中午,好在趕上了和家人癸卯年的第一頓午餐。

這不是於海霞第一次匆忙與家人過春節。

2020年春節,新冠疫情暴發之初,於海霞放下筷子第一時間趕回醫院,主動請纓馳援湖北醫療救治一線;2022年年三十兒,於海霞結束呼倫貝爾馳援任務,急急忙忙趕上和家人的團聚,正月十五便又上了一線……

圖爲於海霞(左一)給重症醫學科醫生培訓新冠病毒感染救治方案及注意事項。於海霞供圖

“我陪老媽”與“老媽陪我”

於海霞告訴記者,由於自己工作的特殊性,忙碌佔據着她的大部分時間,對母親的陪伴少之甚少。

爲此,於海霞曾對古稀之年的母親承諾:每年休年假都要陪老媽去旅行。然而,這個承諾卻也被她“排”到患者後面。

2020年的年假,於海霞和母親分別從呼和浩特和重慶出發,到桂林匯合,沒想到,早餐後即將開始的旅行,被一通馳援救治一線的電話打破,母女倆不得不改變行程。

於海霞說,2021年和2022年她都沒顧得上休年假,陪着老媽去旅行的約定也一再延期。“但是,這兩年,換作老媽陪我了。”

母親終究是最瞭解女兒的。“爲了不讓我分心,那次旅行泡湯後,母親便從重慶來我家,一直陪伴在我身邊。”於海霞說,“今年春節午餐就是在妹妹家,和母親一起喫的。”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無論以什麼樣的方式陪在母親身邊,都能讓於海霞這位嚴謹的白衣天使露出孩子般幸福的模樣。(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