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可信度成爲全球研究熱點
本文轉自:解放日報
《中國社會情境中的媒介可信度研究》 李曉靜 著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強月新
在當今社會中,媒介的影響力正不斷延伸至現實生活的各個領域,重塑真實世界的信任和社會發展。媒介可信度(media credibility),作爲一個有着近百年研究史的學術話題,在整個新聞傳播學科乃至相關社會學科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學術活力。尤其在過去20年的時間裏,伴隨媒介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假新聞、網絡謠言、虛假信息等問題的湧現,探討公衆如何信任各種媒介和信息、信任程度如何,越發成爲全球學界和傳媒業界共同關注的焦點問題。2023年國際傳播學會(ICA)年會以“重拾傳播真實性”爲主題,也證明了如何建立媒介可信度正成爲全球社會面臨的挑戰。ICA候任主席、首爾大學李恩珠教授呼籲:學界亟須認真探討媒介的真實性和信任問題。
國內的相關研究起步稍晚,但亦有不少學者在此領域努力探索。中國獨特的社會機制和媒介環境爲媒介可信度研究提供了發展學術理論和解決現實問題的雙重訴求。在國際學界成果豐碩的背景下,在21世紀的中國,仍有梳理並發展這一經典學術議題的內涵與外延、尋求理論突破的必要。上海交通大學李曉靜教授的專著《中國社會情境中的媒介可信度研究》是其中具有高度理論性、系統性、創新性、科學性的基礎研究標誌性成果,同時也包含着極強的現實應用潛力。儘管該著在新聞傳播學科已有較好口碑和較廣泛的學術影響力,但在我看來,這部飽含了作者十多年學術積累,國際視野與本土經驗兼備、理論功底和方法訓練紮實、數據資料豐富、問題意識突出、結構線索明晰的厚積薄發之作,仍然值得我們在今天予以高度重視。
該著有四個突出的原創性貢獻。
一是系統、全面、翔實的媒介可信度學術史梳理。此書濃縮了作者自讀博以降的長期學術省思。在長達72頁的學術史回顧中,該著系統梳理了國際傳播學界近90年在該領域發表的400多篇經典和前沿文獻,包括媒介可信度的概念界定、歷史溯源、研究脈絡、研究主題、研究取向、前沿動向、媒介與信任的關係等諸多方面。這些細緻的學術梳理,爲後續研究者提供了堅實的邏輯起點。
二是原創建構的中國媒介可信度概念界定和指標體系。儘管此前也有學者曾界定該概念,或開發中國的媒介公信力指標,但該著在採集全國調研數據的規範性、嚴謹性,在研究方法設計的科學性、前沿性,以及對中國本土社會結構和媒介制度的雙重把握上,更到位。作者嫺熟地使用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最終從來源可信度(機構/從業者)、信息可信度、渠道可信度來進行測量,並進一步挖掘了受衆不信任媒介的關鍵指標。該著構建的指標體系具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我在考量新型主流媒體的公信力時,就特別關注該著建構的信源權威性、專業性、獨立性、真實性等指標。
三是對中國的傳統/網絡/社交三類媒體可信度的全面比較。該著在國內首次使用大規模在線隨機抽樣調查數據,將媒介可信度研究納入中國社會整體的媒介情境中進行考察,全面比較了傳統媒體、網絡、社交媒體等三類媒體類型的12種媒介渠道的可信度,並進一步探討了社交媒體可信度的影響因素,這在國內乃至國際學界都具有開創性意義,也爲跨國比較提供了研究參照。在社交媒體飛速發展的當下,這樣的對比視角也能爲主流媒體和新興媒體的運營提供現實指導。
四是兼顧媒介可信度微觀心理學取向與宏觀社會學取向的機制與效應研究。該著既深入地探究了中國受衆如何對社交媒體信息進行認知加工這樣的微觀、基礎問題,又從宏觀社會層面檢視了中國公衆的媒介使用、媒介信任與社會民主化進程的關係,兼顧了學術研究的不同取向和不同視角。作者從認知心理學視角剖析中國受衆如何對不同類型的媒介進行信息加工和信任判斷的深層機制,爲微觀個體層面的媒介可信度評估提供了理論和方法層面的參照。同時,作者也在宏觀層面探究了媒介可信度在社會民主化發展中的作用和效應,深化了我們對中國社會、新聞媒介和公衆個體三者關係的認識。
總體而言,《中國社會情境中的媒介可信度研究》一書,在國內媒介可信度研究領域具有重要的開創性價值,未來學者可在該著的理論框架和方法啓示下,繼續推進相關研究。此書爲今天中國社會的媒體運作和公信力建立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參照。我認爲,無論是有志於從事該領域學術研究的社會科學工作者或相關專業學生,還是政府、企業、媒體的從業者或對該議題有興趣的人士,這都是一本值得反覆閱讀的重要著作,有助於我們在當下和未來反思中國乃至全球社會的信任問題,關切媒介在此中的作用和效應,更好地推進中國的媒介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進程。
(作者系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