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

圖爲楊寧正在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劉俊聰攝

中新網柳州1月28日電 題:廣西苗山深處的“歸雁”:留得住人才是農村的希望

作者 李嬌陽 劉俊聰 韋國政

28日,大苗山的深處仍是一片綠色的海洋。這片曾經的特困地區,跳動着希望的色彩。

從廣西柳州市的鬧市區驅車抵達融水苗族自治縣安陲鄉江門村,大約需要3個小時。羣山之間,清澈的泉水順流而下。錯落的梯田邊,連片苗寨依山而建。山多地少,是道歷史悠久的“考題”。

過去,江門村的年輕勞動力大都外出務工,留下的多是老人、婦女和兒童。大學畢業當年便返鄉做“村官”的楊寧,是個例外。

“我們那個年代說‘大苗山飛出金鳳凰’,就是考上大學。”楊寧說,找份體面的工作,紮根於深山之外也曾是她的願望。

然而,當城市的生活日益蓬勃,深山裏的村民卻還在爲溫飽而努力。對比城區的繁華,江門村的貧窮更加具象。“村民連幾塊錢一碗的粉都不一定買得起,每個月最多喫一頓肉。當時覺得,一定要想辦法做些什麼。”楊寧說道。在奶奶的支持下,她決定留在家鄉。

彼時,羣山圍困了江門村的視野,貧窮加劇閉塞。“我剛回村的時候,不要說產業,連繳納農保,都要拿着計算器挨家挨戶爲他們算賬。”楊寧回憶道。

爲打破貧窮與閉塞的惡性循環,楊寧開始帶領村民發展產業。種辣椒、賣泉水西瓜、開辦農產品加工廠……她掰着指頭數,自己與數百戶村民爲脫貧而做過的嘗試,成敗皆而有之。

圖爲楊寧(中)召集村民共同商討山泉水廠建設問題,大家臉上洋溢着幸福笑容。劉俊聰 攝

起初的幾次失敗,曾讓楊寧面臨“信任危機”。隨着紫黑香糯、泉水西瓜等產品的俏銷,村民的荷包漸漸鼓起,他們對楊寧的信任也便一點點拾回。

“我覺得失敗就像人走路一樣,摔跤了要敢站起來往前走,摔也要把路子摔出來。”楊寧堅定地說道。用了十年時間,她和村民一起把路子“摔”了出來。2020年,江門村年人均純收入超8000元,全村實現整體脫貧。

今年38歲的楊寧,是江門村村委會主任。幾乎每一天,她都要接上百個電話。電話另一端,村民問得最多的問題,是還有什麼項目能掙錢。

近段時間,她在爲村裏的山泉水廠項目而忙碌。村民以認購股份的形式參與其中,日後可領取分紅。這是江門村關於致富的又一次嘗試。

“市面上已經有許多品牌的礦泉水,別人爲什麼要買我們生產的水?”當楊寧和村民圍坐在火爐邊時,村民向她問道。“因爲我們的山泉水是有故事的水,不光是‘幸福水’,也是‘勵志水’。”楊寧笑着回答。此刻,楊寧與村民們在彼此眼中都看到了希望。

圖爲楊寧(左)正在與村民交談。劉俊聰 攝

“十幾年前的嘗試,村民並不信任,種植泉水西瓜的時候,我還寫過保證書。這一次,村民認購的積極性很高。”楊寧表示,根據測算,山泉水廠投產運營需籌集五百萬元左右的資金,根據目前村民的股份認購意向,能籌集到的資金已經遠超五百萬元。

此時的江門村在楊寧眼中,未來可期。而這尚未完全開發的未來,也曾讓她徹夜難眠。“沒有人回來怎麼辦?我們老去了,誰來接棒?”這些讓她憂慮過無數次的問題,在25歲的梁櫻林身上有了答案。

梁櫻林考入大學時,她的家剛剛實現脫貧。當她返鄉之時,江門村已實現全村脫貧,而她則作爲江門村後備幹部,與楊寧並肩同行。

“現在村裏建起了鄉村振興產業園,園區建設能帶動更多產業的發展。”梁櫻林表示,她將進入企業系統學習管理知識,更好地帶動鄉村建設。

楊寧驚喜地看到,曾經往外走的人,現在已經不斷地往家走了。“既能照顧老人孩子,又能在家門口賺到錢。不止解決溫飽,還要精神富足。我想,留得住人,纔是農村的希望。”楊寧笑道。(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