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长江日报

武汉中关村中试测试实验室内,测试人员操作机器制作样板。

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长江日报讯(记者谭芳 通讯员韩骞)截至2022年底,武汉中关村中试测试服务平台正式运行期满10个月,这期间共转化科技成果40余项,服务科技企业739家次数,开启高速模式。

1月28日一早,在位于东湖高新区的武汉中关村硬创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实验人员已经开始忙碌起来。在这里,已落成的武汉中关村中试测试服务平台总面积12700平方米,其中约8000平方米为实验室。

科技成果转化,普遍面临“最后一公里”难题。“中试”是科技创新技术转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科技成果能否真正投入市场。

“帮助企业加速‘技术—中试—产品’的转化,是我们工作的核心之一。”武汉中关村中试平台相关负责人丁志尧介绍,坚持自主创新很少有捷径可走,“从0到1”的原始创新之后还面临着从“1到N”的产业化跨越。武汉科技企业自主创新氛围浓厚,实力强劲,一批衍生技术和成果加速落地。该平台的中试实验室为武汉一家电子科技公司的创新产品提供了13次服务,最终,该公司的产品性能达到预期,性能提升两倍,成功进入市场。

据武汉中关村中试测试服务平台统计,该平台2022年共计服务739家次数,其中中试测试服务625家次;科技成果转化及企业服务45家次,完成科技成果转化40余项,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服务50余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