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南方日報

開播兩週口碑和熱度表現穩定

劇版《三體》能否開啓

科幻影視改編新篇章?

劇版《三體》宣傳海報。圖片由出品方提供

1月15日,歷經7年打磨的電視劇《三體》在央視電視劇頻道(CCTV-8)和騰訊視頻開播。播出兩週後,《三體》的整體口碑和熱度仍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超15.7萬豆瓣用戶爲其打出8.0分,收視率穩居全國黃金時段電視劇前三,上線1小時在騰訊視頻站內熱度值突破2.5萬,成爲騰訊視頻開播熱度最快破2萬劇集,目前站內彈幕互動量已突破700萬。

“超乎預期的好看!”“內容銜接、特效和音樂渾然一體。”……從觀衆的反饋來看,尊重原著和誠意滿滿的改編,是劇版《三體》最大的亮點。不過,劇中大量的懸念、複雜的科學術語,以及緩慢的劇情節奏,同樣讓不少沒看過原著的觀衆感到有點難理解。

劇版《三體》在科幻影視改編方面做了哪些嘗試?是否達到了觀衆預期?南方日報記者就此走訪了主創團隊。

●南方日報記者 張思毅

“摳書式”還原獲得原著書迷好評

劇版《三體》能夠獲得廣泛關注,很大程度是因爲原著的影響力。同名原著小說《三體》被譽爲中國科幻文學裏程碑的鉅作,由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歷時4年打造,曾拿下世界科幻文學最高獎項之一“雨果獎”,劉慈欣成爲首位獲得這一重要獎項的亞洲作家,《三體》也因此成爲最具世界影響力的中國科幻IP之一。

《三體》小說的影視化改編,一直是不少書迷關注的焦點。然而,十多年來,小說版權幾經易手,影視改編波折不斷,各類衍生產品也是褒貶不一。

在劇版《三體》播出前不久,《三體》動畫就已上線,獲得高熱度的同時卻也產生了不少爭議,再次驗證了《三體》這一IP的特殊性和其改編的難度。因此,不少觀衆起初對劇版《三體》都是持觀望態度。

與幾乎砍掉原著第一部內容的動畫版不同,劇版的故事主要還原了小說第一部,從全球科學界出現的神祕事件入手,一步步展開宏大的科幻敘事。

劇版的改編,也被不少讀過原著的網友戲稱爲“摳書式”還原。除了眼熟的臺詞,諸如“不要回答”“射手與農場主”“幽靈倒計時”等小說經典情節都在劇中得到了呈現。

“《三體》原著的高熱度、高口碑已經說明了故事本身受到的認可度極高,無需做太大改動。”總製片人白一驄表示,尊重原著是劇版《三體》的創作基調。在這一基調上適度加入幫助觀衆理解的改編,纔是能夠加分的改編思路。

據悉,整個改編的過程中,劇方和原著作者劉慈欣一直保持緊密溝通,前後推翻了二十幾版方案,最終纔有了現在忠於原著的劇版《三體》。

科幻+懸疑引導觀衆沉浸式“入戲”

原著書粉固然是《三體》的主要受衆,但作爲一部電視劇,《三體》需要“服務”的還有廣大的普通觀衆。沒閱讀過原著的他們,要如何接收、處理龐大的信息量,理解艱澀的物理知識,並捋順故事中的邏輯線?

劇方決定,從懸疑入手,逐步引導觀衆沉浸式“入戲”:自殺的物理學家楊冬留下“物理學不存在了”的遺言,名爲“科學邊界”的神祕組織,汪淼眼前不停跳動的“幽靈倒計時”,真實到令人“細思極恐”的《三體》遊戲……一系列情節環環相扣,設下重重懸念,引發觀衆的強烈好奇與思考。

編劇田良良認爲,改編不能一味地強調科幻感,而是需要運用鮮活的態度和風格去找準調控理性和感性之間的平衡點。因此,她在改編故事時着重抓住《三體》故事本身的科幻氣質,通過對“強科幻”概念的生活化解構,用真實感烘托科幻感,讓觀衆產生身臨其境、“頭皮發麻”的感覺。

原著中晦澀難懂的科學知識在劇版《三體》中也得到了儘可能通俗易懂的呈現。編劇田良良在消化原著的過程中,會隨手標註自己閱讀時覺得有門檻的地方,讓劇中的角色史強充當“翻譯”,通過普通人的視角加以說明,幫助觀衆理解劇情。

而在科幻、懸疑的外殼之下,《三體》的精神內核仍是貼近大衆的。劇中,面對人類的危機,中國聯合各個國家發起了對科學家的保護,對“科學邊界”異動及時發起監測;而汪淼、史強、丁儀等人作爲個體所作出的努力,則是中國人自古就有的“心懷天下”底色的體現;面對實力難測的未知力量,小到個人,大到國家,甘願迎難而上,表現出“明知不可爲而爲之”的奮鬥精神,這些都讓觀衆在理解故事的同時獲得了極大的情感共鳴。

用心用情講好中國科幻故事

2016年,騰訊視頻宣佈開始改編制作《三體》電視劇。主創團隊從前期創作開始就進行大量的驗證與調研工作。從最基本的公式,到現場的機械設備是否準確、是否符合現實,以及是否經得起被考證和驗證,特別是對前沿科技理論的闡釋,他們用了近三個月時間和科學家學習、討論。另外,劇組還爭取到在粒子對撞中心、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等多個重大科研機構實景拍攝的珍貴機會,希望還原原著、尊重科學的初衷可見一斑。

經過七年的潛心創作,雖然劇版《三體》還未達到盡善盡美的製作水準,但其故事、畫面質感和特效呈現都能夠爲大多數觀衆所接受,打破了“《三體》影視化難度極高,當下中國的影視工業水平根本無法完成”的刻板印象,也讓行業內外看到了中國科幻劇目前的真實製作水平。

作爲“中國科幻小說第一人”,劉慈欣的多部作品此前就受到了影視行業的高度關注。如今,《流浪地球》《三體》等經典科幻IP影視化獲得認可,也令中國影視創作者對國產科幻IP的影視化改編信心日增。

據悉,劉慈欣的另一部經典長篇科幻小說《球狀閃電》的劇集版已於2022年8月完成拍攝,目前已進入後製階段。劉慈欣寫於1991年的長篇科幻小說《超新星紀元》也已經通過備案,正式進入影視化階段。而在騰訊視頻此前發佈的百部動漫新片單中,《從紅月開始》《超神機械師》《地球盡頭》等8部科幻題材作品也引發了觀衆期待。

“人類或許是渺小的,但堅韌和勇氣,讓我們在這個廣闊的宇宙中,成爲了那個特殊的偶然。”劉慈欣在《三體》電視劇開播致辭中說的這句話,不僅是送給喜愛《三體》的人們,亦是與衆多影視行業中飽含熱情與堅韌的創作者共勉。

業內人士普遍認爲,科幻題材影視改編創作的難度,不只是難在技術層面,更是難在將科幻作品的獨有世界觀和觀衆喜愛的故事實現有機融合。唯有用心用情,而不是一味地炫技、疊加特效,才能講好中國科幻故事,實現作品與觀衆的“雙向奔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