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觀點

一、財政金融創新貫穿2022年

2022年,三項財政金融創新規模近三萬億,引發市場對中國版QE的討論:

(一)央行利潤上繳:1.13萬億,充值退稅,兜底小微、製造業。

(二)準財政:投放+配套超1.5萬億,對沖賣地,切換“高基建+低地產”,實現平衡財政到功能財政的初步演變。

(三)貼息貸款:超2000億,接棒退稅,定向激勵製造業擴投資,實現兜底向定向激勵的初步演變。

二、中國版QE?看誰在“非常規”擴表

什麼是QE?按海外經驗,有量化(擴表)、寬鬆(低利率)、非常規三要素。

什麼是中國版QE?與三要素匹配,當前中國利率明顯高於零,中國版QE實際指向非常規擴表。分央行、政策行兩大主體來看:

三、央行在非常規擴表嗎?

(一)擴表在加速

2022年央行擴表不明顯,但8月以來明顯加速:8~12月資產負債表規模擴張8.4%,上一次4個月擴張超過8.4%還要追溯到2008年。

全球主要央行擴表,買國債是常規操作,但我國法律有限制,實踐無先例:

從法律看,和主要央行一樣,中國央行不得對政府財政透支,因此不得在一級市場買國債,但可在二級市場買;

從實踐看,近年中國央行未在二級市場買國債(除特別國債),對政府債權長期穩定。

2023年,相比買國債,更值得關注的央行擴表手段是PSL和貼息貸款:

基建看準財政,PSL是重要融資手段:2022年9-11月PSL淨新增6300億,支持金融工具和配套基建信貸。2023年金融工具或投放1萬億、基建信貸或配套1萬億,仍需PSL融資;

製造業看貼息貸款:22Q4額度2000億,2023年或達萬億,定向激勵製造業擴投資。

(二)難稱非常規

PSL和貼息貸款都屬於央行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階段性工具,屬於常規性貨幣政策操作。

四、政策行在非常規擴表嗎?

(一)大幅擴表

2022年政策行大幅擴表穩增長:新增人民幣貸款超2.7萬億,同比65%,均創歷史新高;創設並投放金融工具7399億,類似2015~2017年專項建設基金。

(二)有非常規空間

資本金是政策行擴表的核心約束,三大因素使資本金難辨→有非常規空間:

1、指標摸不清:定量看,三大政策行僅國開行公佈資本充足率,且披露滯後;定性看,官方最近一次表述在2021年7月,且非常籠統。

2、計算可調整:參考2015年央行原行長周小川的表述:“在資本的計算方法方面,三家(政策性)銀行應參照巴塞爾協議和通用的銀行監管規則。其中的區別,無非是如果一個項目是國家明確指示去做的,該資產出現損失後國家有意承擔的話,可以把風險權重稍微降低一點,因爲畢竟有國家兜底。”

3、隨時可補充:2015年從國常會要求補充資本金到最終官宣,不到4個月。

風險提示:央行、政策行擴表不及預期,穩增長政策不及預期

報告正文

一、財政金融創新貫穿2022年

2022年,三項財政金融創新規模近三萬億,引發市場對中國版QE的討論:

(一)央行利潤上繳:1.13萬億,充值退稅,兜底小微、製造業

3-7月,央行靠前發力上繳利潤,支持留抵退稅4-7月集中落地。全年依法上繳1.13萬億,支持全年退稅超2.4萬億,達2021年全年退稅規模3.7倍,佔4萬億退減緩免稅費6成;分行業看,製造業佔比26%;分規模看,小微戶數佔比92%,兜底特徵明顯。

(二)準財政:投放+配套超1.5萬億,對沖賣地,切換“高基建+低地產”

年中,央行調增政策行8000億信貸額度,創設並集中於8-10月投放7399億金融工具,超量對沖了賣地衝擊帶來的項目資本金減收,標誌着經濟切換新一輪“高基建+低地產”週期(圖2),實現平衡財政到功能財政的初步演變。

(三)貼息貸款:超2000億,接棒退稅,定向激勵製造業擴投資

8月退稅基本完成,9月央行創設設備更新改造專項再貸款,額度2000億以上,定向激勵教育、醫療、製造業等領域擴投資,實現兜底向定向激勵的初步演變。

二、中國版QE?看誰在“非常規”擴表

(一)什麼是QE?擴表+低利率+非常規

按海外經驗,QE有量化(擴表)、寬鬆(低利率)、非常規三要素:據央行王宇[1],QE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量化”主要是指資產購買計劃,中央銀行購買中長期債券的行爲擴大了自身的資產負債表,資產購買計劃也被稱作擴表。“寬鬆”主要是指中央銀行降息,實行低利率、零利率甚至“負利率”;量化寬鬆政策屬於非常規貨幣政策操作。

(二)什麼是中國版QE?不是低利率→非常規擴表

中國版QE是市場概念,央行2015年曾多次否認(圖5);與三要素匹配,當前中國利率明顯高於零,中國版QE實際指向非常規擴表。分央行、政策行兩大主體來看:

三、央行在非常規擴表嗎?

(一)擴表在加速

2022年央行擴表不明顯,但8月以來明顯加速:2022年末,央行資產負債表規模爲41.6萬億元,較2021年末擴張5.3%,爲近10年平均水平;但8~12月擴張高達8.4%,上一次4個月擴張超過8.4%還要追溯到2008年。

全球主要央行擴表,買國債是常規操作,但我國法律有限制,實踐無先例:從法律看,和主要央行一樣,中國央行不得對政府財政透支,因此不得在一級市場買國債,但可在二級市場買(圖6);從實踐看,近年中國央行未在二級市場買國債(除特別國債),對政府債權長期穩定(圖7)。

2023年,相比買國債,更值得關注的央行擴表手段是PSL和貼息貸款:

基建看準財政,PSL是重要融資手段:2022年9-11月PSL淨新增6300億,支持金融工具和配套基建信貸。結合2015-2017年專項建設基金經驗和當下穩增長需求,2023年金融工具或投放1萬億、基建信貸或配套1萬億,仍需PSL融資;

製造業看貼息貸款:22Q4額度2000億,2023年爲接棒減稅降費退坡,規模或達萬億,定向激勵製造業擴投資。

(二)難稱非常規

PSL和貼息貸款都屬於央行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中的階段性工具,屬於常規性貨幣政策操作。

四、政策行在非常規擴表嗎?

(一)大幅擴表

2022年,政策行大幅擴表穩增長:新增人民幣貸款超2.7萬億,同比65%,均創歷史新高;創設並投放金融工具7399億,運行機制、投放節奏與2015~2017年專項建設基金(官方列爲2015年穩增長十大舉措之首)類似。

(二)有非常規空間

資本金是政策行擴表的核心約束,三大因素使資本金難辨→有非常規空間:

1、指標摸不清:定量看,三大政策行僅國開行公佈資本充足率,且披露滯後:2021年末仍高於監管要求近1.2個百分點(圖11),2022年末數據仍待年報披露;定性看,官方最近一次表述在2021年7月,且非常籠統——據銀保監會政策研究局負責人葉燕斐,政策性銀行合理補充資本金,“已經補充過了,基本上是做到了”。

2、計算可調整:參考2015年央行原行長周小川的表述:“在資本的計算方法方面,三家(政策性)銀行應參照巴塞爾協議和通用的銀行監管規則。其中的區別,無非是如果一個項目是國家明確指示去做的,該資產出現損失後國家有意承擔的話,可以把風險權重稍微降低一點,因爲畢竟有國家兜底。這樣的話,爭議也就少了”。

3、隨時可補充:2015年從國常會要求補充資本金到最終官宣,不到4個月:4月12日,國務院要求政策性銀行,合理補充資本金,提升資本實力、強化資本約束機制;8月18日,央行宣佈,7月15日、7月20日,國家外匯儲備分別向國開行、進出口行注資480億美元、450億美元,順利完成改革方案要求的資本金補充工作。

本文選自微信公衆號:一瑜中的。作者:張瑜、高拓。智通財經編輯:葉志遠。

責任編輯:凌辰 SF17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