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晚,深圳公佈2022年經濟成績單。

根據廣東省地區生產總值統一覈算結果,2022年深圳地區生產總值(GDP)爲32387.68億元,同比增長3.3%,增速低於6%左右的預期增長目標,但分別高於全省、全國1.4和0.3個百分點,同時領跑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

深圳GDP在2021年首次邁進3萬億元大關,成爲國內第三個GDP突破3萬億的城市,2022年,深圳GDP邁上新臺階,在全球城市排名第10位。

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爲25.64億元,同比增長0.8%;第二產業增加值爲12405.88億元,同比增長4.8%;第三產業增加值爲19956.16億元,同比增長2.4%。

深圳市統計局表示,2022年,深圳總體有效應對了多重因素衝擊,主要指標持續向好,經濟發展呈現出強大韌性,但同時也要看到,外部環境依然複雜嚴峻,經濟發展面臨的風險挑戰較多。

穩住製造業基本盤是深圳過去一年經濟發展的基調,工業成爲拉動GDP增長的主要功臣,對全市經濟增長貢獻率接近50%。

2022年,深圳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8%。從行業門類看,規模以上採礦業、製造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4.7%、4.1%、9.5%。

主要行業大類中,規模以上汽車製造業增加值增長104.5%,石油和天然氣開採業增長13.6%,專用設備製造業增長4.8%,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增長1.8%。

主要高技術產品產量持續快速增長,其中,新能源汽車、充電樁、民用無人機、5G智能手機產量分別增長183.4%、113.8%、34.7%、22.3%。

2022年以來,深圳出臺“20+8”產業集羣、工業“30條”等產業規劃和政策舉措,加快建設全球領先的重要的先進製造業中心。其工業佔GDP比重多年來首度實現回升,進一步夯實了深圳“工業第一大市”的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工業規上總產值和全口徑增加值首次實現‘雙第一’。”深圳市統計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22年深圳市規上工業總產值45500.27億元,連續四年居全國城市首位;全口徑工業增加值11357.09億元,總量首次躍居全國城市第一。這也是深圳規上工業增加值首次突破1萬億元大關。

比亞迪汽車工業園二期、華潤微12英寸生產線等百億級項目開工……從投資來看,去年深圳工業投資繼續保持良好增勢,增長19.2%,其中,製造業投資增長15.4%。這也帶動深圳去年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8.4%,增速躍居一線城市第一,以較大幅度高於全國和全省。

分產業看,第二產業投資增長19.3%,第三產業投資增長6.2%。高技術產業投資活躍,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增長17.0%,其中,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投資增長21.0%;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投資增長43.8%。

社會領域投資也快速增長,其中,衛生和社會工作投資增長64.1%,文化、體育和娛樂業投資增長22.9%。

作爲外向型經濟城市,深圳GDP受外貿表現的影響更加明顯,穩住外貿基本盤也成爲經濟增長的關鍵。2022年上半年,受深港兩地疫情擾動影響,外需對深圳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有所下降。下半年,深圳外貿出口逐漸企穩回升。

2022年,深圳進出口總額36737.52億元,同比增長3.7%,佔粵港澳大灣區內地9市進出口總值的46.3%,規模連續第30年居內地外貿城市首位。其中,出口21944.80億元,增長13.9%;進口14792.72億元,下降8.5%。

2022年,深圳市出口機電產品1.68萬億元,增長8.7%,佔同期深圳市出口總值的76.5%。其中,電工器材、手機和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分別增長32.6%、28.6%和24.3%。同期,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2350.2億元,增長31.8%,佔10.7%。其中,玩具和箱包出口增長超五成。

目前,香港地區仍然是深圳市第一大貿易伙伴。據統計,2022年深圳市對香港地區進出口6509.2億元,佔比17.7%。同期,深圳對美國、歐盟、印度和英國進出口增速較快,分別爲18.8%、18.5%、55%和26.5%。

2022年以來,廣大外貿企業迎難而上,克服多種不利因素衝擊,中國外貿展現較強的韌性與活力。不過,中國外貿形勢依然嚴峻,下行壓力猶在。在去年年底疫情防控措施調整優化的背景下,全國各地掀起出海“搶單”潮,誓要“把失去的三年奪回來”。

2022年,深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708.28億元,同比增長2.2%,比前三季度提高0.5個百分點,增速居全國一線城市首位,與2021年比,深圳與上海、重慶、北京、廣州的規模差距縮小。

分消費類型看,商品零售增長4.2%;餐飲收入下降12.9%。餐飲作爲受疫情影響最爲明顯的行業之一,仍未恢復。

2022年,爲了刺激居民消費,深圳推出促消費“30條”等政策,投入真金白銀,發放了多輪消費券。不過,有觀點認爲,消費券對於刺激消費的作用是“治標不治本”,若要長期拉動消費,還是要讓消費者的錢包先鼓起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