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曹媛 深圳報道

1月29日上午,深圳市高質量發展大會暨 2023年首批重大項目開工儀式召開,深圳市地方金融監管局黨組書記舒毓民在儀式上表示,2023年,深圳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將圍繞市委七屆六次全會做出的“加快建設具有全球重要影響力的金融中心”重要戰略部署,全力推動金融業高質量發展。

舒毓民強調,力爭全年金融業增加值增長9%左右,整體規模實力進一步提升;全年新增小微企業首貸戶2萬家,新增普惠小微貸款2000億元、科技型企業貸款 2000億元、製造業貸款1500億元、綠色貸款1500億元,融資結構進一步優化;持牌機構財富管理總規模達28 萬億元,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影響力的一流金融控股平臺,銀證保等主流金融業務做優做強,金融科技、可持續金融等特色優勢領域鞏固提升,私募創投、融資租賃等地方金融組織規範發展。

爲了確保這些目標落實,舒毓民表示,深圳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將紮實抓好以下六項工作:

一是紮實抓好穩增長服務調度。強化金融運行調度,緊盯影響增加值覈算的關鍵指標數據,拓寬重點機構監測調度的覆蓋面,進一步挖存量、拓增量、提質量,全力以赴完成年度 9%增長任務。加強市區聯動,充分發揮各區尤其是金融大區對金融機構的服務作用,推動各細分領域穩健運行,爭取年底本外幣存款規模達13萬億、貸款規模達9萬億,證券交易額保持正增長,保費增速企穩回升。系統深入研究金融業服務工業、投資等重點領域穩增長的作用機制,針對性做好金融機構的引導服務,促進金融與實體經濟發展互促互進。繼續用好再貸款再貼現及其他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圍繞同業存款、量化私募、互聯網保險等領域開展深入調研,研究推進挖潛增效的具體措施。

二是紮實抓好“雙招雙引”工作。全力支持招商金控等金融控股公司在深發展壯大,密切對接華潤騰訊等潛在企業,積極爭取監管部門指導支持,推動在深設立金融控股公司,增強協同效應、聚合效應。推動招商局集團、中石化集團等央企加大在深佈局金融板塊,推動符合條件的機構在深發起設立金融租賃公司及其專業子公司或項目公司。爭取字節跳動、美團等消費金融牌照落戶。完善市區聯動的“招商小分隊”機制,加大券商、保險等資管子公司、重大基金招引力度,力爭軍民融合基金、民航混改基金等國家級基金加快落地。持續跟進不少於 100 個線索臺賬,實現世界 500 強、大型央企、重點金融機構、頭部外企等走訪全覆蓋,力爭新落地重點項目不少於10家。

三是紮實抓好融資供需對接。做優做實每月8號“深圳創投日”品牌,分行業、分賽道、分階段促進項目資本對接,推動上市公司產業資本、社區股份公司存量集體資本,以及保險、理財等金融資本加大對創投的資金供給,拓寬創投資金來源,努力縮小與京滬創投規模的差距。做深做實“金融驛站”工程,在現有98個驛站基礎上,進一步增設網點、拓展範圍,提升有效觸達,全年舉辦大型銀企融資對接活動不少於15場。研究擴大“深圳金服”平臺的產品種類,加強與深i企、深圳信用平臺的深度融合。聯合駐深監管部門深入推進“首貸戶”培育、“深惠萬企 圳在行動”工程,力爭新增首貸戶不少於2萬。

四是紮實抓好特色領域提質增效。爭取獲批國家科創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出臺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專項政策。落實加快建設國際財富管理中心的意見,組建跨業態的行業協會,大力吸引各類財富管理機構及其專業子公司落地。出臺實施金融科技專項規劃,辦好深圳國際金融科技節,深化“深港澳金融科技師專才計劃”,開展數字貨幣研究與移動支付創新應用,推動金融科技守正創新。完善綠色金融市場體系,爭取獲批國家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搭建綠色金融公共服務平臺,新評審認定一批綠色金融專營機構。

五是紮實抓好金融改革開放創新。積極推進綜合改革試點,推動已報送的 26 個金融事項納入第二批清單,調研儲備第三批清單項目。積極推動設立國際海洋開發銀行,加快大灣區保險服務中心等重大項目落地。會同駐深監管部門進一步深化基礎設施公募REITs、“雙Q”等創新試點,推動未盈利企業在創業板上市。深化前海深港金融合作,爭取中央部委儘快出臺金融支持前海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政策,推動國家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措施在前海率先落地。爭取舉辦國家級深港金融論壇。圍繞財富管理、養老金融、可持續金融等主題,與倫敦、新加坡、東京等金融中心加強互動交流,每季度至少舉辦1場國際合作論壇,不斷拓展金融互動交流“朋友圈”。 

六是紮實抓好金融風險防範處置。完善市金融風險化解委員會工作機制,穩妥有序推進 P2P 網貸、私募基金、非法集資等風險處置。制定出臺金融風險監測預警方案,提高對涉衆金融風險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能力。研究出臺《防範和處置非法集資條例》實施細則或配套工作方案,進一步理順信息共享、風險排查、事件處置、協調辦案、責任追究、激勵約束等制度安排。開展地方金融組織“合規建設強化年”活動,加強小貸、融擔等分級分類監管,嚴把源頭准入,加強風險源頭管控。推動區域性股權市場優化股權結構、完善公司治理。搭建智慧金融大數據平臺,提升風險動態感知和穿透式分析能力。深入實施“居民金融素養提升工程”,引導建設一批“百姓學金融”科普陣地,持之以恆加強投資者風險教育。

(作者:曹媛 )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