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日報 

本報記者 冷翠華

1月28日,中國銀保監會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保險行業共取得原保險保費收入(注:文中保費皆指原保險保費)46957億元,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4.58%;保險金額增長12.63%,保險賠付支出同比下降0.79%。

業內人士表示,去年保險行業保費收入處在較低增長狀態,保額增幅高於保費,體現了行業進一步迴歸保障本源,賠付支出同比略降一方面是人身險業務結構有所變化,同時部分就醫需求因疫情影響而延後,另一方面是因爲車輛出行減少導致車險賠付減少。

財險公司保費同比增長8.7%

縱向對比來看,2019年、2020年、2021年和2022年,保險行業保費同比增速分別爲12.2%、6.12%、4.05%、4.58%,可見,2022年行業保費收入仍處在低增長水平,但較2021年略有上升。

從保費收入結構來看,2022年保費增長點主要來自財險公司,共取得保費收入14867億元,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8.7%。人身險公司去年共取得保費收入32091億元,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2.78%。

業內人士認爲,去年財險公司保費增長較快,主要與車險業務有關。“財險業務尤其是車險等業務具有一定的剛需屬性,受外部因素影響較小,同時,2022年車險保費逐漸走出了車險綜合改革(2020年9月19日開始正式實施)的影響,因此,去年財險公司保費收入同比增幅較大。”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院長謝遠濤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從保額和賠付支出來看,2022年財險公司保額同比增長14.71%,與2021年45.53%的保額增幅相比明顯放緩;財險公司賠款支出同比增長2.60%,與2021年13.55%的賠款增速相比也明顯放緩。對此,謝遠濤分析認爲,2021年保額大幅增長抬高了基數,2022年儘管保額增速有所下滑但也高於保費增速,體現了行業進一步迴歸保障功能。而賠款支出僅出現小幅增長,主要是因爲去年車輛出行明顯減少,車險出險率和賠付率明顯下降。

對2023年財險業的發展形勢,業內人士也較爲樂觀。例如,瑞士再保險中國原總裁兼瑞再北分原總經理陳東輝預計,今年基建、房地產、新能源車、旅遊、消費等方面的刺激力度將大幅提升,帶來相關保險業務強勁增長,財險業將迎來繁榮局面,業務增速可能超預期,承保利潤顯著回暖。

人身險公司保費同比增長2.78%

從人身險公司來看,2022年其保費收入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2.78%,較2021年5.01%的增幅進一步下降。

聯合資信發佈的研報認爲,2022年以來,在線下營銷受阻、居民消費意願減弱等因素影響下,人身險業務保費收入增速同比有所下滑。

中再壽險產品開發部、產融創新事業部副總經理張楚表示,過去十年,健康險是增長最快的人身險險種,尤其在2020年以前年增速達20%-30%。到2020年,健康險保費規模達8173億元,在人身險保費中佔比達24.5%。但近兩年,作爲健康險支柱產品的重疾險新單增長持續乏力,2021年重疾險新單銷量僅佔歷史最高點2018年的60%-70%,經估算2022年重疾險新單銷量僅爲歷史最高時期的三分之一。

愛選科技聯合創始人、北美精算師何劍鋼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從當前重疾險保單量來看,其在有購買力的人羣中覆蓋率已經很高。因此,發展重疾險一方面要開拓新增市場,另一方面要提升保額。根據各人身險公司發佈的理賠年報,重疾險保障額度普遍較低,但要提高重疾險的保額也有幾道“門檻”。一是高保額一般會觸發保險公司體檢,打斷投保流程,延長交易時間;二是當前市面上的重疾險對體檢指標的要求普遍較爲嚴格,據愛選科技統計,70%以上的人體檢指標有異常,因此,消費者在投保時會避免達到需要體檢的保額;三是重疾險屬於保障型產品,高保額對應高保費;四是,長期重疾的發生率存在較大不確定性,險企對高保額重疾險業務也相對謹慎。“重疾險平均保額從4萬元提升到現在的10萬元,用了近10年。在現有基礎上繼續提升也是緩慢的過程。”何劍鋼表示。

從新增市場看,何劍鋼認爲,非標、老年、下沉市場是當前覆蓋率較低的市場,但產品開發和消費者觸達難度較大;兒童市場每年約有1000萬新增客戶,這也是新的市場機會。

從保額和賠付來看,去年,人身險公司保額同比下降5.03%,賠付支出同比下降5.23%。業內人士認爲,這一方面是因爲產品結構的變化導致賠付率下降。出於避險心態,居民儲蓄意願增長而消費意願減弱,故對儲蓄類壽險產品需求有所回升,對醫療、重疾等消費型險種產品需求走弱。去年,壽險和健康險業務收入分別占人身險公司保費收入的76.4%和22%,壽險保費佔比較2021年有所回升,健康險保費佔比則有所下降。同時,去年受疫情影響,消費者的部分就醫需求延後,當期保險賠付會減少,但在後期會有所體現。

對2023年人身險市場的發展,業內人士認爲,無論是從經濟發展預期,還是行業轉型發展的進程,以及在養老理財市場中保險業的相對競爭力等多方面看,都有更多積極因素,行業發展有望進一步提速。2022年年底至今年年初,保險股也走出了“跨年紅”的行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