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黑龍江日報

“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建設現場。

李天龍教授團隊正在開展“醫用微納機器人系統”研究。

林鐵松與工程師討論設備組裝情況。

□劉培香 商豔凱 閆明星 辛然 本報記者 趙一諾

29日,在哈市松北區“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建設現場,哈爾濱工業大學空間環境與物質科學研究院的大部分教師、工程師等一如既往地奮戰着。

春節熱鬧的氛圍還未散去,不少哈工大人又一頭扎進了科研實驗中,致力重大科研項目攻關,用實際行動詮釋一名科研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

鏡頭一:奮力打造國之重器

記者在現場瞭解到,“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由哈工大聯合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建設,是我國首個用於模擬太空極端和綜合環境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目前裝置主體設備已全部竣工並進入試運行階段,用戶及科研服務工作正在有序開展。

空間環境與物質科學研究院院長李立毅說:“自裝置建設開工以來,院裏教職工沒有節假日、雙休日,保證裝置建設不停工,爭分奪秒,力爭早日完成裝置的國家驗收,奮力打造哈工大新百年國之重器。”

鏡頭二:助力航天強國建設

這個寒假,該校航天學院智喜洋教授和團隊正在加緊科研攻關,爲今年幾次重要的發射任務全力衝刺。

智喜洋所在的空間光學工程研究中心是我國星上智能信息處理有效載荷研製的優勢單位,也是哈工大在國家重大基礎安全領域的“名片”之一。

“作爲青年科技工作者,我要厚植家國情懷、涵養進取品質、增長專業本領,將全部熱忱揮灑在祖國的大地上,將創新成果鐫刻進研製的衛星裏,爲助力航天強國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智喜洋說。

鏡頭三:爲腫瘤精準治療提供技術支持

走進哈工大機器人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李天龍教授正在與團隊共同開展“醫用微納機器人系統”項目相關研究。

李天龍說,該實驗是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青年科學家項目的一部分,面向腫瘤治療領域微納機器人血液循環系統驅動效率低及腫瘤診療實時調控性弱的應用挑戰。“醫用微納機器人精準靶向治療系統的成功研製可顯著提高治療效果,並降低毒副作用,爲腫瘤精準治療提供技術支持。”

鏡頭四:實現關鍵部件零的突破

從瀋陽出差返回的哈工大材料學院教授林鐵松顧不上休息,直奔實驗室與工程師討論設備組裝情況。

2022年,林鐵松和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共同承接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先進製造專項項目,他負責的正是整個專項的核心工作——研製關鍵製造裝備,這是一個國內外均屬空白的尖端裝備。爲了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樣機搭建和產品製造,寒假期間,林鐵松馬不停蹄推進項目,驅車到北京、瀋陽、邢臺等地進行零部件考察採購,和工程師探索落實設備型號、參數……

林鐵松說:“我負責的是整個項目的核心裝備,早一天做出來,就能早一天實現關鍵部件零的突破。”

鏡頭五:攻克系列國之重器超精密測量技術難題

在超精密光電儀器工程研究所,該校譚久彬院士團隊正在熱火朝天地忙碌着,在科研一線攻克着一道道難關。

譚久彬院士團隊承擔着多項國家重大工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負責超精密工件臺、超精密激光干涉測量系統等超精密儀器技術攻關任務,目前正在進行集成聯調與指標測試。

建成世界儀器強國是建成世界科技強國、製造強國和質量強國的必備基礎與前提條件。爲了保證項目順利開展和驗收,寒假期間,多位博士生一直堅守在工作崗位,攻克系列國之重器研製中的超精密測量技術難題。

鏡頭六:爲實現3萬居民供暖節能改造助力

這個寒假,作爲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負責人,該校建築學院教授倪龍在疫情防控政策優化調整後,第一時間趕往示範工程所在地河南,白天指導建設單位和運營單位實施工程智慧化改造,晚上與聯合團隊一起探討數字孿生平臺的構建等關鍵技術,爭取研製的高性能數字孿生平臺儘快實現熱泵區域供熱供冷技術的智慧化提升,早日完成近3萬居民的供暖節能改造。

鏡頭七:打造人機融合會診技術平臺

在計算學部社會計算與信息檢索研究中心,該校丁效研究員正在與團隊成員討論“人機融合醫療會診關鍵技術與應用”項目的進展情況。

這是哈工大牽頭的科技創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項目,圍繞“機器智能體動態自組織自學習”與“面向診療決策生成的人機辯論”兩個科學問題,研究細粒度的醫學知識挖掘,基於影像、文本等數據的智能診斷智能體的構建以及醫生與機器間的多輪辯論會診,進而實現針對肝膽胰疾病的人機多方會診平臺。

目前,劉挺團隊與各協作單位,一同面向肝膽胰專科初步構建了辯論型人機聯合會診平臺。未來在更多數據與迭代方案的支持下,團隊將實現更高精度、適用性更廣的可解釋的人機融合會診技術平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