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今天是A股兔年第一個交易日,如無意外股民和基民朋友將收穫“開門紅包”。大年初五和初六港股已先行開市,恒生指數和恒生科技指數連續兩日收紅,累計漲幅分別爲2.92%和5.35%;在A股春節休市期間,海外交易的A50期指也保持了強勢拉漲的態勢;春節期間消費的強勁反彈和節後各級政府拼經濟的熱度,都爲A股開盤營造了良好氛圍。

經歷了去年“黑天鵝”頻出後,今年經濟基本面和資金面都將明顯好轉的資本市場,無疑將更值得期待。除了疫後復甦外,國企重估等方向,對於市場和投資者而言,也許將面臨股市新一輪歷史性的拐點。

回顧:預測失靈,港股極度深寒

從元旦開始到現在,各大券商、公募、私募、經濟學家們都在陸續發表對2023年宏觀經濟和資產配置的預測。

我們來看一個極端的案例,如果對2022年的A股有精準的預測,最高的回報將會是多少?答案會讓你瞠目結舌。公衆號“市值風雲”做了一次回測,如果從新年第一天開始持有1萬元,全年買賣19只股票,最高市值將會達到39億元,回報達到近40萬倍!當然,這隻能是“紙上談兵”的笑話。

實際上,年初人們討論更多的是某頂尖投行,在2022年初發布的10大預測,有9個都是錯誤的,包括看多公募基金和港股,判斷大宗商品價格走低等等。當然,因爲疫情防控、俄烏衝突、美聯儲“激進”加息等諸多非預期因素,導致對2022年度行情看走眼的不乏各大機構,尤其是對港股的判斷。

在經歷了2021年的大幅度調整外,估值處於歷史低位而被諸多機構看好的港股反而成了重災區,2022年全年恒生指數累計跌15.46%,恒生國企指數跌18.59%,恒生科技指數跌27.19%,所幸最後兩個月大幅反彈,年中最大跌幅還遠遠不止於此。相比較2021年高點,股價最大跌幅超過90%的比比皆是。筆者關注的港股一家知名的SAAS上市企業,市值曾一度高達千億港元,但股價從2021年的高點4.52港元到去年最低位0.066港元,跌幅近99%,可謂極度深寒。

逆襲:新東方在線的啓示

但逆風翻盤的新東方在線(01797.HK),更是意外中的意外。已年至60歲的俞敏洪在巨大的爭議和唏噓聲中再創業,啓動“東方甄選”項目,帶領新東方老師們轉戰直播帶貨。起初並不如人意,但誰想此前默默無聞的主播董宇輝成了最大的變量,他在直播間的一段雙語講解產品視頻在抖音爆火,“東方甄選”直播間也迅速走紅。

根據新東方在線最新披露的數據,2022年6月1日至11月30日,東方甄選商品交易總額(GMV)達到48億元,總營收20.8億元,淨利5.85億元,公司股價自去年5月2.84港元最低點以來,累計漲幅已經超過20倍,市值增幅超過600億港元。

達爾文說:倖存的生物不是最強大的,也不是最聰明的,而是適應能力最強的生物!新東方在線的例子很難在2023年被複制,但它給我們的啓示是,挫折和苦難就像是“試金石”,行情起落和板塊的輪動,不會改變優質企業穿越週期的本質,在風暴中活下來的企業,未來將給投資者帶來更大的驚喜。

預期:內“喜”外“患”

決定資本市場的走勢的主要是三大因素:經濟基本面、市場流動性和投資者預期。就像2022年初,站在當下的節點,市場走勢依然有較大的不可知性,但相對於以“避險”爲主題的2022年,筆者相信2023年的重心是把握機會。

從經濟基本面來看,今年整體的宏觀環境比較清晰,從政策層面比較有利於經濟復甦和增長,刺激經濟增長的手段仍有空間,因而超預期的概率較大。

疫情防控“轉段”後,今年春節消費出現可喜景象,在網友們討論《滿江紅》和《流浪地球2》誰更勝一籌的時候,春節檔電影票房超過67億元,達到歷史第二的水平,景區、餐飲、酒店也是久違的紅火,回鄉過年順便“草根調研”的機構分析師們也多給與了樂觀的評價。

而各級政府拼經濟更是“摩拳擦掌”,元旦後疫情防控放緩,各地政府已經開始頻頻組團去海外搶訂單。節後開工第一天,國務院常務會議亮出多重舉措,着力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並再度強調依法保護民營企業權益,支持平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釋放出促進經濟穩步回升的積極信號。同一天,廣東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提出“再造一個新廣東”,吉林省召開“優化營商環境、加快項目建設”會議,遼寧省政府召開常務會議,重點研究部署“穩經濟”政策落實落地,明確目標、強化措施……

從流動性角度來看,美元加息告一段落,人民幣再度走強,年內對美元中間價升值已超過2.5%,港股市場和北上資金迴流明顯。剛剛經歷了3年疫情,經濟復甦不易,可預見今年的流動性依然會相對寬裕。

從投資者信心來看,去年金融數據統計顯示,人民幣存款增加26.26萬億元,同比多增6.59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17.84萬億元,主要原因是居民購房支出下降以及股市下跌、四季度理財破淨等導致居民的投資資金大量回流至銀行存款。隨着市場回暖,資金再度迴流股市的預期也在增強。

最大的不確定性還是來自地緣政治的風險。華爾街著名策略師Zoltan曾在2年前準確地預測了新冠疫情封鎖帶來的歷史性貨幣和財政衝擊。他認爲,俄烏衝突以及隨後擴展至金融、大宗商品領域的衝突,全球地緣政治局勢越來越複雜混亂,投資者依然要警惕2023年非線性風險的威脅。

機會:三條主線值得關注

從結構性機會來看,除疫後復甦和困境反轉是2023年的主線邏輯邏輯外,港股反彈、國企改革與重估是另外兩條和值得關注的主線。

因爲市場結構的特點,港股的波動性遠大於A股,當趨勢明確後,反彈的空間也往往更大,雖然相對於底部不少港股已經有一倍甚至數倍漲幅,但相對於歷史股價高點而言,依然在非常低的位置,隨着經濟復甦和市場風險偏好的提升,港股估值仍存在修復的機會。

還有值得關注的主線是國企改革與國企重估。節前國新辦舉行2022年央企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佈會,會上透露2023年將以提高核心競爭力和增強核心功能爲重點,謀劃新一輪深化國企改革的行動方案,並將積極推動檢驗檢測、醫療健康、裝備製造、礦產資源、煤電等領域資源整合,避免重複投資和同質化競爭。去年11月,證監會主席易會滿表示要“探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估值體系,促進市場資源配置功能更好發揮”。其背景是從絕對估值來看,目前國企市盈率不到10倍,市淨率約1.1倍,均處於歷史最低區間;從相對估值來看,平均來看國企市盈率和市淨率只有民企4成左右的水平。穩定盈利能力、改革紅利和估值重構,讓國企上市公司值得關注。

策略:長期主義和均衡配置

縱然2023年的市場,仍有着較大的不確定性,去年四季度“最佳擊球點”的時機也已經過去,但是對於投資者來說,站在更長的時間段來說,依然是配置權益類資產的良機。

對於個人投資者而言,長期持有可以深度洞察並長期看好的上市公司,是獲取超額收益的可行之道,但對於絕大多數的個人投資者而言,老生常態但確實有效的是,公募基金依然是長期投資最好的選擇。雖然去年不少明星基金“翻車”讓基民傷透了心,但是拉長週期來看,收益並不菲。

“雪球”上有網友做了統計,以最近5年爲週期,截止2022年底,滬深300指數下跌約4%,同時有5年完整記錄的股票有3371只,其中股價實現正收益的只有4成。對比來看,有完整記錄的5357只各類基金中,實現正收益的數量達到93.71%,收益率算術平均值和中位數分別也高達34.17%和23.75%。其中,數量最多的靈活配置型基金,1551只裏有1461只正收益,5年收益率的算術平均值和中位數分別高達50.82%和40.63%,大大跑贏了指數和通脹水平。

從基金品種和配置策略來看,結合上述分析,筆者建議可採取均衡配置的策略:一是長期業績優良(5年期以上)的主動型基金;二是重點投資港股的基金;三是長期趨勢向上的新能源行業基金;四是受益通脹的黃金類ETF。

(作者:賈肖明 編輯:畢鳳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