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记者 高莘 丁雅栀 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木 王颖】彭博社近日援引中国乘联会数据表示,中国乘用车出口已经超过美国和韩国,仅次于德国和日本。中国汽车目前已成为中东和拉丁美洲汽车市场的领跑者,并在欧洲市场占据重要位置。1月28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下称“中汽协”)发布的“2022年汽车出口情况简析”显示,2022年,汽车企业出口311.1万辆,同比增长54.4%。中国汽车出口无疑在2022年交出亮眼成绩。但站在2023年的起点,中国汽车出口还将面临供应链恢复促使竞争加剧以及全球市场消费放缓等诸多挑战。

“这只是一个开始”

中汽协分析称,2022年,汽车出口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全年出口突破300万辆,有效拉动行业整体增长。日本、德国汽车行业也关注到中国汽车出口增势。“中国正在发力汽车出口”,德国电视一台报道称,尤其是中国电动汽车在世界市场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正在赶上并缩小与德国的差距。《日本经济新闻》23日报道称,中国汽车品牌比亚迪将于1月31日起在日本销售电动汽车。从进军挪威,到澳大利亚和南美,再到日本,中国电动汽车主要品牌的全球扩张速度不容小觑。

据中汽协整理的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2年1—11月中国汽车出口量前十的国家中,阿联酋、墨西哥市场表现强劲,同比分别增长2.7倍和1.6倍。新能源汽车出口前三市场为比利时、英国和菲律宾。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29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汽车出口还在发展中。目前来看,欧洲是主要布局市场,其次是东南亚、北美、南美、中东和非洲。他同时表示,这只是一个开始,中国汽车目标是到2030年向海外销售800万辆乘用车。

质优价廉打天下

进入欧洲市场一直是中国汽车企业的目标。彭博社报道称,中国汽车企业从21世纪初就开始踊跃参加欧洲车展。而根据欧盟统计局数据,直到2021年,中国汽车出口才迎来具有分水岭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中国对欧盟的出口激增156%,达到43.5万辆。2022年,中国汽车出口在此基础上继续保持增长。

一些分析师认为,中国汽车出口的增长得益于新能源汽车的高渗透率和中国汽车的质优价廉。彭博社报道称,价格优廉是中国汽车在海外受到欢迎的原因之一。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2021年中国产乘用车出口均价约为1.37万美元,约为德国车的1/3,比此前最便宜的日本车还要便宜30%左右。德国电视一台也报道称,中国制造商在电动汽车方面具有成本优势,此外,中国汽车在数字化领域也处于领先。

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爱驰负责海外业务的执行副总裁亚历山大·克洛泽表示,电动汽车的崛起为中国车企“弯道超车”提供了机会。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29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22年,中国汽车出口保持增长原因,第一是中国汽车产业链相对强大,供给充足、库存相对充分;第二,中国出口的海运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国家相关部门对汽车出口给予了相应重视;第三,中国新能源车在东南亚和欧洲市场都有增长。

进入2023年,崔冬树认为,汽车出口仍然面临利好。因为中国新能源车仍然占据世界领先地位,国内市场充分的竞争环境,带动了中国新能源车的产品竞争力和价格竞争力,对出口海外有促进意义。其次,中国车企在海外布局日益完善,形成较强的海外经营流通体系,对中国车企海外销量也将带来促进。

面临三方面压力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已有初步迹象表明,消费者需求正在放缓。分析师表示,特斯拉消费者提车等待时间缩短就是需求疲软的信号之一。而二手车价格的下降更是让那些打算出售现有车辆以补偿新车成本的潜在买家感到沮丧,新车消费市场或将面临持续缩水的困境。

从美国和部分欧洲国家的汽车品牌公布的年度销售数据来看,除少数例外,2022年汽车生产商的年度销量均出现下滑。现代汽车美国公司首席执行官兰迪·帕克表示,利率上升和通货膨胀将使汽车行业的2023年变得更具挑战性。

崔东树向记者表示,中国汽车出口在未来将主要面临三方面压力。第一,全球汽车市场都面临着国际经济下行的压力;第二,疫情过后,消费者用车需求大幅减少,个性化出行减少,公共出行增加;第三,欧美、日本、韩国的车辆供给将大幅增长,这为中国汽车出口也带来一定压力。他认为,促进内需是发展的关键。

此外,全球最大汽车配件供应商之一佛吉亚首席执行官帕特里克·科勒在接受德国《汽车周刊》采访时表示,要提防来自中国更优惠价格的汽车竞争。他呼吁为了长期保持竞争力,汽车行业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尽管日本车企在电动车布局方面相对滞后,但在欧洲主要市场的转变下,日本车企也开始发力电动汽车。这意味着,中国汽车在海外发展将面临更为严峻的竞争。

许海冬表示,供应链恢复使欧美、日韩车企的产能上来,未来竞争会更激烈。但他同时表示,中国汽车产品已然是国际化的产品,政府可以考虑帮助建设海外基地或者给予海外终端金融支持。而从企业层面来看,要在以下几点发力:第一,企业要做好产品,根据当地特点进行改进;第二,做好服务,进一步完善口碑;第三,打造品牌以实现长期持续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