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環球時報

科幻電影《流浪地球2》憑藉精彩的劇情和層出不窮的“硬科技”持續熱映。即便看不懂《流浪地球2》設定中行星發動機所依賴的重核聚變、月球墜落危機時的洛希極限等硬核概念,影片中展示的太空電梯、機器狗、量子計算機等高科技設備也依然充滿新奇。據《環球時報》記者瞭解,其中很多高科技產品都有現實基礎,並且有望在不久的將來成爲現實。

太空電梯的長鏡頭是《流浪地球2》開頭部分最震撼的一幕:一條條纜繩直通天際,方形轎艙以每小時數百公里的速度向太空攀升。其實這一概念早在100多年前已經被提出。19世紀末期,被譽爲“航天之父”的俄國科學家齊奧爾科夫斯基就提出太空電梯的設想,他建議在地面上建設一座直抵地球同步軌道的超高型鐵塔,以架設電梯的方式進入外層空間。太空電梯專家、加拿大凡尼爾學院物理學教授史蒂芬·科恩28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太空電梯是一種“革命性”的地球-太空運輸系統。根據設想,太空電梯的主體是一條長達3.6萬公里的纜繩,它將把赤道附近的浮動平臺與同步衛星相連。科恩說,相比當前使用的火箭,太空電梯有着若干優點。例如火箭發射需要攜帶大量燃料,如果使用以太陽能爲能源的太空電梯,那麼執行太空任務的成本將大幅下降。對於航天員而言,太空電梯也將比一次次火箭發射更加安全。

國際太空電梯聯盟主席、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彼得·斯旺去年曾介紹稱,根據目前設計,太空電梯轎廂重約20噸,攀爬速度約爲每小時200公里。未來,隨着纜繩加長、轎廂攀爬速度加快,預計8天可到達地球同步軌道。

儘管如此,太空電梯的設計和建造仍然面臨大量挑戰,其中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就是需要承受極大拉力的纜繩材料。當前最接近太空電梯纜繩要求的材料是碳納米管,這是由碳原子組成的管狀結構納米材料。科恩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各方已經展開關於太空電梯的一些初步研究,包括總體設計、動力學以及該系統建成後可執行的任務等。但目前仍難以預測太空電梯何時能成爲現實。

《流浪地球2》中另一種高科技產品是550W智能量子計算機,也就是影迷們猜測的“幕後黑手”——人工智能“莫斯”。相對於傳統計算機使用的二進制數字0或1,量子計算機使用的量子比特以一種0和1複雜混合的量子態表示和存儲信息,並利用諸如疊加和糾纏等量子現象進行計算,能實現經典計算技術無法比擬的巨大信息攜帶量和超強並行計算處理能力。互聯網專家郭濤29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當前量子計算處於早期探索階段,相關核心技術還遠未成熟,可擴展的、商用級的量子計算機還沒有研製出來。

在量子計算領域,中國目前處於第一梯隊。2020年年底,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學者成功構建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在處理高斯玻色取樣問題上的速度比超級計算機快一百萬億倍。2021年,潘建偉團隊又成功構建“九章二號”和可編程超導量子計算原型機“祖沖之二號”,中國也成爲全球首個在超導量子和光量子兩條技術路線上實現“量子優越性”的國家。

在電影中,“莫斯”不僅擁有超強算力,也有着自主意識,在業界被稱爲“強人工智能”,與當前的“弱人工智能”相對應。郭濤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弱人工智能必須高度依賴人類對實際問題的建模,缺乏真正的語言理解能力,僅能處理較爲單一的問題,侷限性非常大。

郭濤預測,隨着腦科學研究的深入以及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相關技術的發展和成熟,真正能推理和解決問題的強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可能出現,或將產生獨立的思維能力。與此同時,不少專家也警告,未來人工智能是否要採用和人的智能一樣的工作原理及其對人類生活的深層影響等,都是業界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趙覺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