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兔年春節前,不少劇本殺店準備長假期間大幹一場,有的緊鑼密鼓上架新劇本,有的忙着招納兼職DM(劇本殺主持人)。《財經》新媒體走訪發現,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治癒系”劇本備受追捧。

不僅是劇本殺店,很多線下解壓場所也在過年期間不打烊,有員工告訴《財經》新媒體,他們在除夕與春節當天都營業8小時。顯然,線下的解壓場所在新年伊始就已鉚足力氣,同時,心理諮詢等線上解壓產品也不斷推出各類優惠活動,解壓經濟的操盤手們正蓄力等待行業的爆發。

但對解壓經濟而言,過去的2022年可謂悲喜交加:一方面,線下劇本殺、減壓館等場所受疫情影響頻頻休業,運營承壓;另一方面,線上治癒系、解壓系視頻與音頻內容紛紛崛起,射箭、陸地衝浪、飛盤等運動類解壓方式開始受用戶追捧。

多位解壓經濟相關從業者表示,減壓需求上漲的背後是消費者需求特徵的變化,自我反思、尋求安慰、釋放情緒等用戶心理特徵或成爲市場新的切入口。

01 特殊的解壓方法

“你有什麼特殊的解壓方法?”過去一年,在互聯網平臺上存在大量與“解壓”相關的話題,其在微博的閱讀量已上升至數億次。其中,一條關於“羊毛氈定格動畫能有多解壓”視頻播放量已超過271萬次。

“我可以一直看幾個小時的撕膜視頻,就是用一個小鑷子撕下風乾的膠水膜。”一位經常看減壓視頻的用戶表示。

《財經》新媒體在採訪中瞭解到,不少用戶會主動搜索情緒釋放、減壓等方面的內容。短視頻從業者黃璐表示,目前的減壓短視頻大致可分爲解壓玩具類、手工製作類、治癒生活類、心理分析類、萌寵類、切割物品類等。

於是,在這個以用戶喜好驅動創作的領域裏,很多UP主開始在創作中融入減壓等治癒元素,如車胎軋水果、手握壓榨、捏捏樂等。小紅書相關負責人告訴《財經》新媒體,在小紅書上,減壓類內容有所增加,如2022年一季度,tufting(簇絨,利用簇絨針將起絨紗穿刺於織物的布上形成的織物)相關內容同比增長近5倍。同時,在B站上,2022年6月的黑馬榜第一位也是解壓類視頻UP主。

最近一段時間,冥想初體驗、睡前放鬆等音頻也非常受歡迎,壹心理創始人黃偉強表示,其平臺上的冥想類音頻的累計播放量超過數百萬次。

不僅如此,以解壓爲目的的線下娛樂活動也蔚然成風。儘管最近兩年做劇本殺生意的店鋪頻受疫情衝擊,但北京某店主仍表示,他們能觀察到用戶需求其實在增多。此外,飛盤、路衝等運動風減壓活動也備受用戶喜歡。央廣網報道稱,2022年中秋假期,解壓相關服務的在線搜索熱度持續提升,其中射箭、Livehouse、擼寵等新業態的搜索熱度增長均超70%。

“好多內容都是自然生長出來的,我們事先也沒有想到,大家的解壓方式這麼豐富多彩。”負責小紅書相關內容運營的許陽說,“這些內容裏也有一些共性,比如都不是單純追求感官的沉迷,而是和日常生活緊密相關。”

02 大需求小市場?

解壓經濟並不是一個新興市場,此前一直比較小衆,但這兩年的用戶解壓需求上漲趨勢明顯。

黃偉強告訴《財經》新媒體,自2020年開始,他們的業務量有一個明顯的上漲,目前表現出兩個特徵:一是低價或免費的心理諮詢業務高速增長;二是B端業務開始增加。“很多學校與企業都意識到學生與員工的壓力問題,因此,他們向我們採購了不少數字化心理系統等產品。”

實際上,很多領域從業者都關注到用戶的解壓需求上漲趨勢,不同的是,他們都根據所在市場特徵選擇不同的道路。玩具商張言坦言,他們也在抖音、快手等平臺發佈了大量關於解壓玩具的短視頻,“很多賣減壓玩具的商家都會製作這類短視頻用於廣告和賣貨。但目前來看,轉化效果一般。”

“與過去相比,現在無論是解壓玩具種類,還是生產解壓玩具的工廠都非常多,”張言表示,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一款減壓玩具特別火爆,如搖頭驢、捏捏樂等。目前,淘寶平臺中,減壓玩具、減壓神器、捏捏樂等商品數量高達30萬以上。

種種跡象表明,圍繞解壓需求的服務及產品正在迅速崛起。如心理諮詢領域,《2022全國心理機構生存狀況調研》顯示,2021年心理機構融資迎來一個井噴期,國內全年融資事件25起,涉及20家企業。2022年,截至七月底,有6家企業獲得融資。

需要注意的是,解壓市場的覺醒來源於多方面。一方面,經濟的高速發展與不斷變化的環境讓人們的生活等各個方面充滿了未知,用戶承受的壓力也在不斷增加,減壓需求隨之持續迸發。另一方面,當原有的生活秩序被打亂時,人們容易陷入價值感較低的狀態中,情緒需要得到改善。

解壓需求上漲的背後隱藏的是消費者需求的變化。觀察最近一段時間用戶的諸多減壓消費行爲可以發現,用戶需求特徵呈現自我反思、尋求安慰與情緒釋放。

長期關注消費者心理的從業者林豪表示,社交活動與產生抑鬱等心理問題的風險成反比,客觀環境因素等正在催化用戶的消費觀由個人主義向集體主義的發展。這意味着,消費者趨向於在羣體中尋找歸屬感,“當然,不是所有人都會這樣,只能說有這樣消費觀的用戶會增加。”

以往很多用戶非理性的消費習慣正逐漸趨於理性。同時,林豪認爲,這樣的消費習慣或可能伴隨着狂熱,“既理性又狂熱,也就是在生活必要商品層面會降級,但用戶會更加熱衷於自己喜歡的事物,甚至以縮減生活必要支出爲代價。”

也有從業者認爲,目前的心理減壓仍是一個大需求小市場,未來這一領域會逐步發展成一個大需求大市場。

(部分採訪對象爲化名)

本文來自“《財經》新媒體”,作者: 王柏勻,編輯:蔣詩舟,36氪經授權發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