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綠色時報

林區高山秋景

茶崗林場防火禁毒踏查黨員先鋒隊

茶崗林場苗圃秋韻

茶崗林場鬼門關一線天景點

本報記者 霍興華 本報通訊員 劉江林

從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兩水鎮沿拱壩河逆流而上近60公里,走進白龍江插崗梁省級自然保護區管護中心茶崗保護站(林場),綠樹環抱的是場部一幢三層辦公樓房。樓的兩側是宣傳櫥窗,精神文明建設的成果都展示在這裏。樓前有花壇和籃球場,牆面上有兩幅LED橫幅格外醒目,分別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保護森林資源,守護綠水青山”。

站在茶崗林場放眼望去,林海莽莽,山青谷幽,溪水潺潺,鳥語花香,風景如畫。

“沒想到這3年多林場日新月異,越來越美了!”去年已退休的老職工粆林民感嘆道。

林場鉅變,源於天保工程二期實施和2018年啓動的國有林場改革。

停伐轉型:“砍樹人”變“栽樹人”

兩水鎮是甘肅白龍江插崗梁省級自然保護區管護中心(原舟曲林業局)所在地。茶崗林場始建於1958年,位於舟曲縣插崗鄉境內,總經營面積50.55萬畝,活立木蓄積量28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70.3%,是長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林區,也是國家重點天然林資源保護區。這裏分佈有云冷杉、油松、紅豆杉以及大熊貓、羚牛等珍稀動植物。

60多年來,茶崗林場始終堅持“建設生態屏障,保護森林資源”的總體發展思路,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三代林業職工發揚“不忘初心、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無私奉獻,牢記使命、綠色發展”的白龍江精神,從最初的砍樹人轉變爲綠水青山的建設者、守護者,鑄就了一座座綠色豐碑。近年來,林場全面實施生態建設、基礎管理、產業開發、民生保障和黨的建設“五大質量提升工程”,尤其是在2018年完成國有林場改革任務後,林場邁入了發展快車道。基礎設施條件不斷改善、隊伍建設不斷增強、產業鏈不斷改造升級、生態環境明顯優化、森林資源總量持續增加、生態功能顯著增強,林區面貌煥然一新。2021年,茶崗林場榮獲“全國十佳林場”稱號。

時間回溯到20世紀50年代,林區開發建設的開拓者們帶領第一批工人和知識分子走進了舟曲林區,在莽莽林海留下了第一串腳印。他們爬冰臥雪、風餐露宿,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用最短的時間完成了林場組建,公路、橋樑、房建等基礎建設,迅速展開木材生產,爲國家提供優質木材,支援國家建設。1998年9月,爲保護生態,林場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業性採伐,啓動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讓國有林區迎來了休養生息的時機。林場主要工作由木材採伐轉變爲森林資源管護和公益林建設,林場職工也由“伐木人”轉變爲“栽樹人、護林人”,承擔護林、育林、防火、禁毒、防治森林病蟲害等職責,成爲山林的“守護神”。

林場從事森工生產40年,累計生產商品材55萬立方米,更新造林5.4萬畝,荒山造林10萬畝,成林撫育8.9萬畝,實現了更新跟上採伐的目標。

天保工程啓動後,茶崗林場狠抓“停、造、護、封、育”5個環節,對43.2萬畝森林進行了有效管護,在公益林建設中做到早安排、早準備、早栽植,連年確保公益林建設任務高標準完成。累計完成封山育林20.88萬畝、人工造林8.45萬畝、森林撫育13.41萬畝,管轄區森林覆蓋率由建場初期的48.6%提高到目前的70.3%,實現了森林面積、活立木蓄積、森林覆蓋率“三增長”。

經過三代林業職工的艱苦奮鬥,今日的林區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飛禽走獸更多了、珍稀動植物又重現了,這片原始林區重新煥發往日的生機。2015年,一隻野生大熊貓出現在距場部10多公里的插崗溝,這是當地首次發現野生大熊貓實體。沒有了伐木號子的林區,野生動物正在以高調回歸的方式爲國有林區的停伐和天保工程的實施“點贊”。

綠色發展:“伐木人”變“護林人”

“我們每天都要巡視山林,防止火災發生。”嘎爾溝管護區的護林員、管護站站長鄧顯福身穿迷彩服、背上消防裝備準備巡山,“以前這個時候,我們就要上山砍樹了,現在主要是栽樹、管護和防火。”

“天保工程實施以前,林場主要靠木材採伐收入給職工發放工資,職工養活一家人很難,‘獨木經濟’舉步維艱。”47歲的插崗梁保護區管護中心副主任、原茶崗林場場長李銀舟說,“天保工程的實施給林區人帶來了福音。採伐量雖調減爲零,但職工生活水平一年比一年提高。”

李銀舟回憶道,“國有林場改革前,受交通條件等制約,育林造林、靠山喫山,自負盈虧、自主經營,經濟發展緩慢,人才不斷流失,基礎設施滯後……”如今,國有林場改革將林場定性爲生態公益型事業單位,職工工資由財政保障,職工沒有後顧之憂,主動承擔起保護森林資源的重任。

插崗梁省級自然保護區管護中心主任何世剛告訴記者,全管護中心有茶崗等4個國有林場,全部由原來的企業性質轉變爲公益型事業單位,“保生態、保民生”改革目標如期實現。管護中心700多名職工全部得到妥善安置,在職職工“五險兩金”等系列民生問題均得到解決,職工安置率達100%,職工生活水平得到全面改善,在崗職工年均工資從1997年的6538元增加到目前的6萬多元,獲得感、幸福感明顯增強。

按照資源分佈,茶崗林場在嘎爾溝、插崗溝、大海溝等溝系設置8個護林站點,110多名職工全方位開展森林防護、禁毒等工作。爲保護好這片綠水青山,林場開展嚴格有效的資源管護工作。管護中心、場、管護站和管護人員層層簽訂管護責任書,將管護任務與責任落實到人頭、山頭、地塊,並建立健全森林防火責任體系,實行網格化管理,全力抓好火源管理、防火巡護、宣傳教育、督促檢查、森林病蟲害防治等工作,築牢護林防火防線。林場通過無人機、遠程視頻監控等方式,實現森林巡護“空天地人”一體化全覆蓋,管護工作由“人防”轉變爲“技防”,連續30多年未發生森林火災、有害生物危害。嚴格規範林地管理,建立森林資源管理“一張圖”監測機制,實行全天候、無死角、廣覆蓋監測。大力推進依法治林,依法開展禁種鏟毒宣傳教育,全方位開展禁毒踏查,保持高壓態勢,確保了林區毒品原植物“零種植”、實現“零產量”。多年來,茶崗林場沒有發生違規、違法流轉、佔用、侵佔、調撥國有林場林地,破壞森林和野生動植物資源等事件。

如今,不管是嚴寒酷暑,還是風霜雨雪,身穿迷彩服、戴着紅袖標的護林員們終日穿梭於林場的每一個角落,成了這裏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完善設施:老林場駛上快車道

地處白龍江中游最大的支流拱壩河流域的茶崗林場,過去交通閉塞,工作和生活條件異常艱苦。全場共有85個林班,分佈在舟曲縣插崗、拱壩、武坪3個鄉鎮境內,有7條大溝系。通過實施天保工程,新修的林區硬化道路一直延伸到林區深處,極大地方便了林區生產生活。

“這裏以前是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當時,有不少投資商想來搞旅遊開發,但苦於交通條件差,只好作罷。”李銀舟說。

過去,林區一直堅持邊生產、邊建設,先生產、後生活,水、電、公路、通信等基礎設施差,職工住房多爲20世紀六七十年代搭建的簡易板房、乾打壘、土坯房,面積很小,三代居一室者比比皆是,路比院子高,院子比屋地高,夏天雨水倒灌、冬天四壁白霜成爲林區職工居住環境的真實寫照,嚴重製約着林區發展。林區遭受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之後,林場實施了災後重建和國有林區棚戶區改造,逐年加大對林區道路、業務用房、職工住房、安全飲水、供電供暖等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林場人實現了“山上一張牀,山下一套房”,圓了幾代林業人的“安居夢”。局容場貌和護林站點煥發出現代文明的新氣象,林區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生態功能和民生顯著改善,森林質量顯著提高,森林生態服務功能不斷增強。

“我現在住的是兩室一廳,80多平方米,家電一應俱全。真沒想到,我在有生之年,竟能住上這麼好的房子,真的做夢都想不到。”今年80多歲的原舟曲林業局退休職工李鳳蓮說。

由於林區整體轉制、工資增長、災後重建和棚戶區改造使基礎設施不斷改善,林區職工看到了發展希望,由過去想方設法跳出林區打工轉變爲自覺投入林業建設,更加堅定了保護生態、建設林區的信心,林場更加生機勃勃。

創新思路:“青山”變“金山”

林場改革後,如何將生態優勢轉化爲經濟優勢,成爲擺在林場人面前的一道必答題。“守着林海還能沒飯喫?”茶崗林場一班人決定轉變思路,把林場經營起來,以改革激發新活力,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茶崗林場依託豐富的森林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大力發展種苗產業、水電站、賓館餐飲、森林旅遊和森林康養等產業,積極配合當地政府開展全域無垃圾、無化肥、無塑料、無污染、無公害的“五無甘南”創建活動,打造綠色發展升級版,實現了林場變景區,青山變“金山”,年綜合收入達300多萬元。先後建成90多畝國有林區標準化苗圃,不僅滿足了自身公益林建設的需要,還爲全省及其周邊地區生態建設提供了大量優質苗木。由管護中心投資在林場建設了總裝機容量爲3600千瓦的嘎爾隆水電站,2012年兩臺機組併網發電。將老場部辦公房變身爲賓館民宿,不斷提高森林旅遊接待和服務水平。鼓勵職工發展採集業和林菌、林藥等林下種植業及養蜂、養雞等林下養殖業,開闢了職工增收渠道,調動了職工管護和培育森林資源的積極性,增加了職工收入,增強了林場發展後勁。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穿過歲月的長河,茶崗林場三代林業職工矢志不渝地推進綠色發展,譜寫出壯美的奮鬥史詩,成就了建設生態文明的典型範例。茶崗林場已成爲全國林業戰線的一面旗幟和全國林場學習的現實樣板。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林場,茶崗林場又明確了新的發展目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