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王紅茹 | 北京報道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着力擴大國內需求”“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如何恢復和擴大消費?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增強消費能力,改善消費條件,創新消費場景。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車、養老服務等消費。”

居民增收難是消費增長面臨的重要制約因素。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的《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要求,擴大中等收入羣體規模,強化收入分配領域政策統籌協調。該綱要明確,到2035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再邁上新的大臺階,中等收入羣體顯著擴大。

近幾年受疫情影響,城鄉居民收入增長放緩、預期下降,不敢消費、不便消費,存錢避險的傾向上升。如何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成爲擴大內需的重中之重。

攝影:《中國經濟週刊》首席攝影記者 肖翊

擴內需促消費,首先要把蛋糕做大

目前,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超過1.2萬美元,全面促進消費潛力巨大。然而,近幾年受新冠疫情影響,國內消費需求和居民消費信心受到一定程度的衝擊。

國家統計局發佈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扣除價格因素,下同)實際增長6.9%,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實際增長5.5%。到了2021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兩年平均實際增長4.0%。而2022年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實際增長僅爲1.5%。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梳理發現,我國人均消費支出跟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變化趨勢是大體一致的。

國家統計局發佈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價格因素,下同)實際增長7.4%,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5.8%,2021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兩年平均實際增長5.1%。

針對我國消費增速持續下滑,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理論與實踐研究院研究員袁鋼明向《中國經濟週刊》記者分析,主要有3個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我國居民的人均收入還不高;其次是生活成本高,尤其是房價高;最後是居民消費觀念比較傳統,偏好儲蓄,導致儲蓄率高企。

提信心、擴內需、促消費迫在眉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2023年要從戰略全局出發,從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入手,綱舉目張做好工作。

但是,要全面擴大消費需求,首先得讓老百姓手裏有錢。

“對於我們這麼大的經濟體而言,當務之急還是要把蛋糕做大,我們提出2035年要建設爲中等發達國家。這就要求我國經濟在今後的13年裏實現4.61%的平均增速,因此,今年保持經濟平穩運行至關重要,未來5年也需要保持一個較高的增長速度。只有經濟增長穩住了,人們的預期才能夠由弱轉強。”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厲克奧博接受《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採訪表示。

關於做大蛋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有一個新提法:要更好統籌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堅持以質取勝,以量變的積累實現質變。

“這一要求,體現了黨中央對經濟發展‘質’與‘量’辯證把握,彰顯了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堅定決心,爲做好今年經濟工作指明瞭方向。”厲克奧博表示。

此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三穩”,提出“要着力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這三穩都能夠爲擴大消費作出貢獻。內需的擴大與經濟的增長具有直接的線性關係,所以,擴大內需通常是作爲推動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宏觀調控手段。”袁鋼明說。

增加居民收入,需着重解決就業

在諸多增加居民收入的舉措中,被專家們提及最多的是穩就業,以就業帶動收入增長。

“收入是決定消費最主要的因素。這幾年受疫情影響,老百姓收入增長放緩,接下來,只有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尤其是提高受疫情影響較大的中低收入羣體的收入,不斷增強居民消費能力,纔能有效穩定消費增長。”厲克奧博說。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15678元,增長5.1%,佔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爲56.7%。

工資性收入佔可支配收入比重過半,意味着現階段工資性收入增長仍然是穩定老百姓消費的至關重要因素,也是促消費的重要基礎和前提。

“穩就業增收入,才能改善居民消費預期。就業不僅是勞動者獲得工資性收入的保障,也是家庭獲取收入的主要來源,事關民生福祉、社會穩定、國家發展。只有就業穩了,人心才穩,社會纔會穩定。”袁鋼明表示。

多措並舉,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渠道

擴大消費的關鍵在於穩定收入預期,這在學者中幾成共識。學者們大多建議穩步提高勞動者工資性收入,特別是城市工薪階層、農民工的收入水平。

《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1年,按全國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組,低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8333元,中間偏下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18445元,中間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29053元,中間偏上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44949元,高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85836元。

浙江大學區域發展研究中心首席專家劉培林教授表示:“2021年中國居民五等份收入組當中,最低的兩個組別佔全國40%,涉及5.6億人。這5.6億人的人均收入是每個月 1116 元。這種情況下,難以滿足人們日常體面的消費,更談不上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車、養老服務等消費。從長期來看,還是要提高人們可支配收入水平。”

在袁鋼明看來,消費下降雖然受疫情影響,但是沒有受收入影響更大。“我國此前也經歷過經濟下行的壓力,當時採取了加薪、調整工資收入等辦法,順利跨過了難關。”

他爲此提出3點建議,一是可以優化工資構成,加大薪酬制度改革力度,形成較爲穩定的收入預期;二是要在保護勞動者基本權益,保障工資及時足額給付上下功夫;三是可以通過創業帶動就業,讓更多的人獲得工資性收入。

厲克奧博也提出了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的渠道,他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短期來說,應該對受到疫情嚴重衝擊的脆弱羣體予以現金上的補助;長期來說,要積極加大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投入,提升人力資源,提高勞動生產率,爲居民收入增長建立良好基礎。要進一步盤活土地要素,有序推動農村宅基地出租、流轉、抵押,支持農村居民從土地獲得財產性收入,促進城鄉公平;要豐富居民可投資的正規金融產品,政府積極建立相應機制來幫助中低收入羣體實現安全穩定的投資回報,縮小因投資能力差異所形成的貧富差距,從而實現共同富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