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文化報

本報駐廣西記者 賓 陽 文/圖

“過年是回家的團圓、親情的凝結,是心中的牽掛,是剪不斷的情思。”南寧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張振英說。無論平日在何方漂泊,在何處謀生,中國人每到過年一定要排除萬難回到父母的身邊,拋卻憂愁煩惱,祖孫齊聚,盡享天倫。我對此感同身受。

我的家鄉在桂東南一個叫大鵬堂的小山村,這裏地處兩廣交界,是客家文化和廣府文化的交匯地區。每年春節特別熱鬧,隨着疫情防控政策的優化調整,往昔人來人往、張燈結綵的喜慶氛圍又回來了。

“回頭看一枝獨秀誠可貴;放眼望萬紫千紅纔是春。”大年三十,我把自己寫的春聯貼出來,引起來來往往的村裏人駐足品評。貼春聯是中國人的傳統,但在工業化的衝擊下,一段時期以來,人們多會買印刷的春聯張貼,花樣雖不少,內容和字體卻千篇一律。近幾年,隨着書法教育和文化活動的普及,家鄉周邊的人們開始自己寫春聯,書法或老辣或鮮嫩,內容或歌頌新時代或憧憬新生活或自我鼓勵,呈現出一派接地氣的新鮮氣象。

“練習書法,既可以打發空閒時光,也能修心養性,還可以參加鎮上、縣裏的各種交流活動,廣交朋友。”村裏的來哥年年自寫春聯,一手豐腴雄渾的楷書廣受鄉親父老的好評。他說,現在鎮上練習書法、繪畫、舞蹈的農村羣衆很多,屯屯有籃球場,打球更是成爲村民的日常,鄉村振興的好政策讓農村羣衆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面貌煥然一新。

大年初三,我在水鳴、永安、那林幾個鄉鎮走親戚,所到之處,祥和歡樂的場景撲面而來。與此同時,曾經一度遭遇冷落的諸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復興,通過活態傳承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那林鎮樂民村橫石屯是一個隱藏在大山深處的小村莊,近幾年,村裏人創新傳統烘餅製作技藝,在餡料和餅皮烤制方面進行品質提升,口感明顯優化,供不應求。水鳴鎮江正村大鵬堂屯的傳統手工米餅更是在當地打響了品牌,並形成節慶食品製作產業。村民黎嫂介紹,全屯有十幾家米餅生產工坊,2022年底生產手工米餅超萬斤,成爲村民增收的新渠道。

大年初六,縣文聯副主席賓業海來拜年,他是廣西較有影響力的鄉土作家。2022年,賓業海在各級文學期刊刊發一系列作品,受到文學界的關注。“創作豐收得益於駐村生活體驗。駐村對一個作家而言難能可貴,藝術來源於生活,駐村就是深入羣衆生活的本真。”賓業海說,現在的鄉村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深入採風才能準確把握新時代鄉村的巨大變遷和改革發展的豐碩成果。

新年新氣象,映照的是新農村、新風貌、新時代。

桂東南特色小喫——水鳴米餅

相關文章